首页 > > 正文

呼和浩特加压奋进跑出高质量发展新速度



俯瞰城市南部。王劭凯 摄



交通网。王劭凯 摄



敕勒川草原。王劭凯 摄



创维智能制造工作人员组装电视。 王劭凯 摄



鑫环10万吨颗粒硅项目工作人员调试设备。王劭凯 摄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闫鑫 摄



内蒙古云谷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闫鑫 摄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服务器生产项目。闫鑫 摄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闫鑫 摄



志愿者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赠送“健康礼包” 。王劭凯 摄



保障性租赁住房。闫鑫 摄



新城区胜利街小学音乐老师带孩子们上音乐课。王劭凯 摄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

回眸2023年,呼和浩特,用奋斗创造奇迹,让梦想照进现实。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紧盯“做大体量”不放松,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培育 “六大产业集群”,有力扭转了首府二产不强的被动局面。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打造 “五个区域中心”,首府都市圈辐射能力进一步放大。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建设 “五宜城市”,首府人口虹吸能力进一步增强。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补短板、强基础,首府区域中心城市作用进一步突显。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巩固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美丽青城 “绿色底色”进一步夯实。

……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给呼和浩特带来极大的政治关怀和宝贵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办好两件大事,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按照自治区党委对首府 “走在前、作表率”要求,锚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不动摇,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2023年,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拼经济、促发展?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开局即冲刺。2023年元旦假期一结束,呼和浩特市委即召开专题会议,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抢抓扩大内需战略机遇等,听取各旗县区、和林格尔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的汇报,安排部署“双千工程”有关工作,拉开了优环境、促发展、惠民生的序幕。

2023年1月16日,自治区两会刚刚闭幕,呼和浩特市召开干部大会,传达学习自治区两会精神和孙绍骋书记在参加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呼和浩特市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2023年1月28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实施强首府工程重点工作推进会,要求锚定目标抓落实,统筹推进经济发展、节约集约、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经济能级、文化能级、治理能级、生态能级、人口能级,努力让首府的产业基础更牢、经济块头更大、城市地位更高、未来愿景更美。

2023年2月8日,全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加压奋进、真抓实干,为推动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更加扎实的支撑。

2023年2—5月,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分别率队赴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济宁、济南等地,围绕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云计算、文旅等主导产业招商,达成一批重要合作意向。

为积极推进实施“双千工程”,完成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100个以上,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200亿元以上的目标任务,2023年6—10月,在跨度近4个月的时间内,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先后走进9个旗县区和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项目观摩。每观摩一次,就会讨论一次、分析一次、总结一次。通过观摩,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下比学赶超的干事热情和创业激情,切实强化了各地的机遇意识、效率意识、市场意识、首位意识。

从年头到年尾,“双千工程”从未停歇。一批批合作意向的达成,奠定了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首府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125个、完成投资1355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招商项目430个、实际到位资金650亿元,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阿特斯、赛盛硅业3个投资超过700亿元的产业项目,全部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称号,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会城市。

围绕经济发展,首府奋勇争先,加强月度调度、开展月度“晒单”、实行月度考核,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年来的苦干实干,换来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02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居全区第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居全区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5%,居全区第1;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大幅提升,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上升1位。

经济向好,发展向上。呼和浩特市多项工作实现“走在前、作表率”。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奶牛6万头,新增设施农业8800亩,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和林县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奶业大会,荣获“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奶业育种之都”称号,获批国家奶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举办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发布和林格尔绿色算力指数,入围“中国算力二十强市”榜单、居第15位。成功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顺利通过 “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荣获 “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获评自治区考核 A 级,营业总收入和资产总额分别达到62.4亿元、2166.8亿元,实现盈利超过9亿元、创10年来最好水平。承载首府未来产业、高科技产业的航天经济开发区、科技城经济开发区获批,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产值2330亿元、同比增长11%。街道承担的职责由222项缩减至101项,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由140项减少至79项,获评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率先推动呼包“同城化”发展,签订14个方面、60个事项合作协议;3家主流媒体整合改革成为全区改革示范;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伊利集团武装部成为北部战区首家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部。

多元业态激发消费新活力。敕勒川万亩草原、大黑河千亩花海、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新选择”; 中山路转角巷、宽巷子、塞上老街等特色街区全新亮相,为市民呈现出特色消费新体验;借助“十四冬”赛事东风,马鬃山滑雪场、东河冰雪场,成为区内外游客冰雪旅游、运动的新场所。首府获评全国首个“蒙餐地标美食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入选全国“年度消费热力城市”。

青城“绿色底色”擦出新亮度。完成5.96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淘汰燃煤供热锅炉28台,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自治区年度考核目标。完成公主府污水处理厂技改,建成金桥工业污水处理厂、新机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成功入选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2023年,呼和浩特全力培育“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实现24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90%,为呼和浩特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1户,总数达到322户,首府工业实现了量的稳定跨越和质的有效提升。

伴随着生产设备的轰鸣声,一粒粒绿豆大小的颗粒硅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在位于赛罕区中环产业园内的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颗粒硅生产线是新近投产的项目,该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内蒙古乃至国内硅料生产的技术路线。

“相较于棒状硅,颗粒硅体积小、流动性强,利用率更高,还能避免掺入杂质。同时,生产颗粒硅的电耗更低,可实现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至少80%的碳减排。”鑫环10万吨颗粒硅项目政务关系负责人张元涛介绍:“10万吨颗粒硅项目分5条生产线,目前,首条生产线已经于去年9月正式投产运营,去年10月第二条生产线也已经投产运营。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第三条生产线的投产,预计到今年一季度,10万吨产能将全面实现达产。相较于传统的棒状硅的生产工具,我们的生产工业流程更短,成本更低,控碳减排的参数更小,对整个行业的产品控碳减排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去年以来,不光鑫环10万吨颗粒硅项目建成投产,远景智能制造产业园、华耀光电12GW单晶硅片等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鑫华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中锂三期、圣钒四期等项目主体完工,阿特斯光伏产业园一期、双杰电气电力装备制造、赣锋锂电、国佳纳米负极材料一期、福明智能制造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效应明显。

屋外银装素裹,室内热火朝天。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的车间里,一包包牛奶在生产线上高速“奔跑”,十几条生产线汇聚成一道壮观的“牛奶瀑布”。“目前,基地的生产线开足马力24小时运行,日产液态奶产品约6500吨,将全力满足春节市场对奶制品需求的增加。”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的生产经理陈志伟介绍说。

随着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酪生产车间、奶粉二期建成投产,蒙牛乳业产业园特康瑞高端乳制品、奶特智能化升级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以及草都和林格尔县国家级草牧业园区的开园运营,首府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迈上全新台阶。呼和浩特的乳产业从生产、研发到科技创新已跨入了发展快车道。去年,乳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256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中国乳都”的名片越擦越亮。

走进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智算中心的制冷站,宽大的厂房里冷却系统高速运转,机器发出的嗡鸣声交织混响,为智算中心的IT设备正常运转提供冷源降温。“中心通过采用液冷等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全面降低智算中心能耗,实现绿色发展。智算中心的发展由传统的硬件软件向‘智件’升级,让用户无需关注底层算力芯片和技术细节,以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开发模式,实现带着数据来,拿着成果走。”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智算中心项目经理郑智军说。

2023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全面释放,华为北方最大的算力枢纽项目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成功落户,超聚变服务器北方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中行、农行等数据中心项目主体完工,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并行科技算力基地等项目全面开工,服务器装机达到150万台。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精尖”项目加快实施,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10条,大唐药业健康科技产业园区、长寿药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溢多利生物酶制剂等项目主体完工,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苗、辅酶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

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走出示范引领新路子,金山电厂二期、天能重工、大唐清水河万家寨等项目建成投产,托清经济开发区绿色供电、中电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在全区率先推进能源资源总部基地和绿电消纳利用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绿证”交易零的突破;牵头成立“1+2+N”新能源产业链生态联盟,抱团发展、互惠共赢。

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实现多链融合发展,久泰乙二醇、旭阳焦化等项目达产达效,三联化工搬迁项目主体完工,久泰30万吨延链补链一体化、中石油呼石化聚甲醛升级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创新力就是竞争力。2023年,呼和浩特立足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全社会投入研发经费63.8亿元、同比增长21%;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营,自治区草种业、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与120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引进院士15人、高层次团队125个;攻克关键技术44项,转化科技成果218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49家,同比分别增长15%、57%,创新能力指数上升至全国第30位。

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高质量发展最终承载的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更有品质的生活。呼和浩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

“三甲医院的专家到家门口的医院坐诊,现在看病真是越来越方便了。”提起紧密医联体服务带来的变化,在新城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姚阿姨赞不绝口。去年以来,呼和浩特围绕“宜养”城市建设,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组建城市医疗集团3个,建成县域医共体5个,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需求。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呼和浩特积极引进区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获批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运营5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分中心,新建互联网医院6家,市第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市口腔医院挂牌内蒙古口腔医院,通用技术集团与赛罕区合作建设的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开诊运营,启动呼包鄂乌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三医”联动协同改革取得丰硕成果,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一项项惠民举措的落实,是呼和浩特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首府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与“病有所医”一样,“老有所养”也是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2023年,呼和浩特成功入选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全力推进市、区(旗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40个,运营社区为老餐厅81个,服务辐射周边老人30万人,通过打造一批层次清晰、机构衔接、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已经形成。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2023年,呼和浩特围绕“宜学”城市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力推动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奔跑”,为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出台支持教育发展10条硬措施;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7680个;打造“县管校聘”改革区域4个,招聘优秀教师2014人,增加中高级职称岗位3747个;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与北大、北师大、中央民大等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建成“名校+”教育集团86个;全市中小学同频互动教室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校5所、自治区基地校1所。

一份理想的工作,是让每个大学生留在青城、坚定扎根在青城的动力源泉。“毕业时对未来很迷茫,在知道大学生校园专场招聘召开的消息后立刻报了名。公司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都比较符合预期,我没犹豫就办了入职手续。”刚刚就职清水河赛科星牧业有限公司的陈亿告诉笔者:“前几天清水河县下大雪,气温骤降,公司给员工们准备了棉衣、手套、帽子、暖宝宝等保暖物品,很暖心。工作找到了,心就踏实了。我会扎实地学好各项技能,加油干。”

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融入城市发展,呼和浩特围绕“宜业”城市建设,出台“引人留人18条措施”,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启动运营云谷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30场。2023年,首府成功获批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两年就完成8.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占全区31.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6万人。

夜幕降临,走进小草公园,一路皆是璀璨耀眼的精美花灯,灯与景交相辉映、流光溢彩,每一个灯组都展示了独特的魅力。不少市民驻足观赏花灯,用镜头记录下美好夜景,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现在的首府很适宜居住,城市建设越来越好,市民文明素质越来越高,公共设施设备越来越完善。”市民邓先生说。

2023年,呼和浩特围绕“宜居”城市建设,新建公园游园305个、城市绿道和健身步道235公里,总数分别达到912个、638公里。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9个,实施棚户区改造7个,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39公里。新建续建市政道路53条,打通城区“断头路”32条,改造背街小巷140条,完成城区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工程77.6公里,新增停车场285处、停车位6.9万个,荣膺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放眼如今的呼和浩特,四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周杰伦演唱会暖心服务让呼和浩特好评如潮,165万人参与的元旦跨年夜活动释放了老百姓的激情,哈素海冬捕节让人们感受到“踏雪寻鱼”的快乐……围绕“宜游”城市建设,呼和浩特不断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2023年,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G+智慧旅游”试点,蒙牛工业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武川草原之门成功创建4A级景区,推出沉浸式街景舞剧《昭君和亲》、打造促进民族融合交流特色旅游路线4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058.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6%、390.6%,获评全国旅游集团优选投资十强城市、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医疗、养老、教育、就业、住房、环境……这些群众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一件件变成首府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新起点上,呼和浩特将盯住目标、拿出冲劲,雷厉风行、实打实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新篇章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梁婧姝 若谷 吴香凝)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