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大学生体质增强亟需多措并举

近日,“脆皮大学生”“脆脆鲨”等词条走红网络,虽是自嘲,但一部分大学生身体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一份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抽查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约30%。大学生增强体质亟需多措并举。

标准执行不严。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但是这一规定在不少高校并未严格执行,有的甚至直接忽略,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测试产生松懈心理。各校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如2021年,云南大学出台的“最严体育校规”,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开始,任何一个学年体质测试不及格都将拿不到毕业证。学校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后,学生体测合格率大幅提升,从2018年的68.6%提高到2022年的90.3%。

户外活动减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户外活动时间相对减少,自然影响到了体质。有数据显示,大约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美国和英国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了32%和20%。学校可进行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将“体育健身”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必修模块之一,作为学生毕业硬指标。体育课成绩与学生课外锻炼挂钩,比如,课外健身中健跑运动不少于60%,通过智慧系统预约其他体育运动不超过40%。

锻炼意愿不强。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与青年学生的运动需求相脱节,影响学生上课积极性。比如,受年轻人欢迎的瑜伽、运动减脂、户外拓展之类的“新体育课”几乎没有涉及。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本身自觉性差,或者没有锻炼的习惯,走向运动场的意愿就比较低。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可以通过符合自身特色的举措,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如清华大学坚持本科四年开设体育课,涉及竞技体育、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体疗课等50多个课项,为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文/宝家珍 

[责任编辑:韩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