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游博物馆,赏“真容无鉴”铜镜 看镜里千秋

●“真容无鉴”镜

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陈列着几十面图案、大小、形状各有特色的铜镜。其中一面铜镜为金时期产物,背铭“真容无鉴”四字,因其独特的造型文字,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兴趣。

走近细看铜镜,只见铭文布于内圈,顺时针排列,内边环对应渐次铸压飞凤祥云一周,居中有一桥形圆钮,中间书“真容无鉴”四个大字。

“据专家考证,‘真容’二字应是指宋朝法制内‘去伪存真’之意,‘无鉴’二字或特指‘形迹原本,不失原态’之意。这些古代的铜镜最初都由官方机构监督铸造,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很多铜镜都注明‘真’字,可见当时市场竞争激烈,镜子坊已经有了‘打假’意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其创新伟力。透过铜镜这一古代历史瑰宝,不仅向人们展示其制作工艺、铭文装饰及其演变历程,也揭示了古代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不少市民认真细看着每一件展品。“真容无鉴”铜镜展柜前,好奇的孩子们追问家长铜镜的故事。家长们则是通过展品介绍,告诉孩子们铜镜上的不同铭文图案分别表达了人们渴望生活富足、延年益寿和加官进爵等美好愿望。

“这个年龄的孩子还看不太懂,但是看多了就会感兴趣。一个博物馆就是一部文明史,多参观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家长李雨佳说,“‘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带着孩子参观的时候,也让我对金时期的文化产生了好奇,会想象那时的女子如何对镜梳妆。”

小小的铜镜还承载着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甚至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刘佳欣)


[责任编辑:辛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