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回眸2023”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专场)

1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回眸2023”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专场),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盈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高等教育处、高校学生处、教师工作处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回眸2023”系列主题发布会教育厅专场主发布词

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盈

2023年,全区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抓组织强党建,持续聚力夯基固本。全区教育系统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认真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创建“北疆教育心向党”党建品牌,31个高校党组织入选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单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应配尽配。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启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大学的重要指示作为两批主题教育必学内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组织全区大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生动实践案例》,进一步汇聚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

二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编发幼儿园绘本、小学石榴籽读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大纲,开发《三易旗府为航天》等虚拟仿真课程,构建“石榴红”“北疆绿”“航天蓝”特色思政课程,在全国率先开设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强化实践育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品牌,建立七大类123个实践基地、12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示范校、12个盟市红色研学地图、110个红色地标、6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逐步构建起各学段有序衔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发挥校园文化润育功能,挖掘红色校史故事72个,打造书香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加强科研支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等学科予以立项支持,构建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增加到17个,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等开展理论研究。

三是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新成效。中考国家统编教材科目首次实行“一张卷考试”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命题答卷,全区中等职业学校起始年级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区国通语规范化学校达标率93.3%,较上一年提升8个百分点。将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对全区8.9万名在职公务员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85%的在岗公务员普通话水平达到三级甲等以上。

二、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质增效,为办好两件大事贡献教育力量

一是基础教育基点作用持续夯实。持续扩大学位供给,全区新改扩建204所幼儿园、676所中小学、13所特殊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工,新增学位7.06万个。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24%。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7%以上,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9个旗县(市、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10个旗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优质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是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日益凸显。聚焦自治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做大做强生物、草业、乳业、冶金、新能源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成97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推进高校1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全区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4199人,较上一年增长4.82%。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由27门增加到81门。新增本科专业38个,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20个本科专业在我区首次布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成功举办中蒙高等教育展,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签署合作协议,高等教育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产教融合助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6个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11个自治区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122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职业院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达到63.1%,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链专业占比达到77.6%,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显著提升。举办“订单班”“冠名班”448个,为本土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4.15万人。首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8项,数量接近历年总和,二等奖17项,三等奖53项,创历史新高。

三、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一是“双减”工作有新进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647家已全部压减。持续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防范治理,查处违规行为102起。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查处问题机构31家,为打赢“双减”攻坚战夯实了基础。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有新成效。积极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区试点建设,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完成平台注册,截至目前,注册学生数298.42万人,教师数41.61万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浏览量达9.91亿次。通过平台上传基础教育“优课在线”资源3400余节、普通高中9个学科资源5302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55门,不断扩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发布一流课程资源72门,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提供课程208门,120余万人选课学习。越来越多的教师借助智慧教育平台重构课堂教学、拓展特色课程。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新突破。完善师德师风预警、师德违规案例通报机制,建立从业禁止和准入查询制度。举办自治区首届“最美教师”评选活动,1人入选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实现新突破。义务教育“县管校聘”、高校教师人员总量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31.26万人,比上年增长1.9%,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显著提升。

四是教育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23年,全区共落实各类学生资助资金48.1亿元,发放助学贷款14.04亿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持续健全,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建设政务服务统一监管系统,16个公共服务事项接入“蒙速办”,用户累计查询已达631万次。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入学和公办幼儿园入园“一网通办”,大力推进初高中、中职毕业证书和“三优生”、“乡村教师从教20年”证书等电子证照服务,精简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有效提升教育政务服务效能。

2024年,全区教育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蹄疾步稳,接续奋斗,为完成好两件大事贡献教育力量。

一是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打造“北疆教育心向党”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关于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在校园唱响“北疆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是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办好国门学校。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启动“一流学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级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生物学、食品科学、生态学、草学、冶金、稀土、新能源及民族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围绕稀土、乳业、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与教育部共建高等研究院。持续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五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达到50个,按产业需求设立“工匠班”“订单班”计划,源源不断为产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六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抓好教育评价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深化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推进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将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提升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水平。

“回眸2023”系列主题发布会教育厅答记者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您好,我们关注到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教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请问自治区在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具体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新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刘星成:感谢您的提问,2023年以来,自治区教育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

一是持续扩大学位供给。2023年全区新建改扩建204所幼儿园、676所中小学、13所特殊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工,规划年内竣工649所,现已竣工665所,新增学位7.06万个。2023年累计下达中央和自治区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2.81亿元,进一步增加和优化普惠性资源供给;下达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专项资金10.55亿元,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下达高考综合改革专项发展资金共6.95亿元,支持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中高考改革政策落地。“入园贵”“入园难”“上好学难”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从持续扩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明确具体落实措施。开展优质均衡旗县创建验收工作,目前10个旗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优质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

三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出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通过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县域联盟等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争到2026年,全区集团化办学学校覆盖率达到50%,乡村小规模学校覆盖率达到100%。选派1122名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开展“组团式”结对帮扶,通过集体教研、案例教学、听课诊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师资力量。

四是全面推行“公办园入园”和“义务教育入学”一网通办。联合公安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务服务局等7个厅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入园入学办理一件事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入园入学线上一键办理。2023年秋季学期,全区各盟市均建成“一键入园”和“一键入学”信息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据统计,约36.4万名新生使用该系统进行报名,使家长在办理入学时从线下多部门领号排队、现场审核材料,变为线上一键报名等待结果,有效解决了入学工作中多处跑、跑多次、材料多、程序繁等问题,实现了家长报名“掌上办”“省心办”。

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继续用好中央和自治区支持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发展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提升专项资金,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县域普通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特色化发展,切实办好我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内蒙古日报记者:您好,听您刚才介绍,近年来,内蒙古高等教育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我们想详细了解一下我区在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在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义德仁:我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强化自治区级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和管理,指导高校做好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学科建设方面,今年,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了第二轮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对2个一流拔尖学科、19个一流拔尖培育学科、14个一流建设学科进行立项,分层次给予支持建设。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进入全国位次排名的前10%,实现历史性突破。自治区C档以上学科数量达到59个,比第四轮增加31%。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成果“服务需求”四措并举:地方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索实践”获得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专业建设方面,自治区教育厅编制印发了《2023—2025年急需紧缺/限制申报专业建议目录》,引导高校主动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提升专业设置的对接度、匹配度。今年,我区12所高校新增本科专业38个,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字人文专业获批新增目录外专业,成为全国首个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内蒙古科技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内蒙古工业大学功能材料、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20个专业在我区首次布点,弥补了自治区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相关领域专业布点空白。

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自治区两件大事,以推动高校晋位升级为目标,以提升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能力和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为抓手,实施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行动计划,切实提高自治区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为完成好自治区两件大事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草学、生物学等2个一流拔尖学科投入年度建设经费不低于5000万元,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冶金工程等高度契合自治区四大支柱产业的一流拔尖培育学科投入年度建设经费不低于3000万元,助推相关学科尽快实现国家一流学科新突破。

二是加强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在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农业、兽医等领域布局建设10个左右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到2027年,力争自治区博士学位授权点总数达到70个左右。以乳业、稀土、新能源等领域重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为牵引,组建自治区高等研究院,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五大任务”加快提升急需紧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三是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引导高校围绕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加强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质量,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好建强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大力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华网记者:我们都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请问自治区在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王勇:感谢您的提问。就如您所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领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教育厅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2023年自治区教育厅着力打造“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通过持续完善升级“内蒙古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高校毕业生“云求职”插上数字翅膀。截至目前,平台累计访问量超14亿人次。

一是“云招聘”促进供需精准对接。2023年以来,自治区教育厅在持续开展线下“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的同时,加力织密线上校园招聘活动网,面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先后开展“云直播”“云带岗”等活动,累计举办专业化、行业化线上招聘活动300余场,发布招聘信息8.5万条,提供就业岗位62万余个,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不掉线”。

二是“云指导”提升就业育人实效。自治区教育厅在推进高校开展“面对面”就业指导同时,不断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实现“屏联屏”,面向2023届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大盘点专题讲座6期;投放各类公益课程1500余课时,参与学生突破120万人次。此外,还依托平台设置了线上职业测评、政策性岗位考录视频资源、“闪亮的日子”典型宣讲等模块,进一步拓展了生涯教育载体。

三是“云服务”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为落实落细取消就业报到证制度改革要求,以供需双方招聘求职便捷化、便利化为出发点,建设上线了“毕业生就业一件事”和“用人单位招聘一件事”专栏,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解读、岗位搜索、面试签约、岗位推荐、去向登记、档案转递等全方位指导服务;7.27万名2023届高校毕业生应用平台完成签约,实现“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持续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充分发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分析等优势,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助力求职触“屏”可及。

内蒙古电视台记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请问我区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王俊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关心支持下,自治区教育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队伍、优结构、提质量、保待遇,教师队伍整体焕发蓬勃生机。

一、规模素质稳步提高,这一年,我们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全区共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近万名,其中乡村教师1000余名,6700余名教师、校长参与了交流轮岗。截至目前,全区教职工总数达到41.3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26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9%。城市、乡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较上年分别增长1.16%和2.72%,普通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到19.09%,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21.57%,教师发展保障有力,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二、师德师风持续向好,这一年,我们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政治建设“思想铸魂”等6项行动。健全师德师风预警、涉师德师风事件核查报告、师德违规案例通报曝光机制,严格落实教师从业禁止制度,全面推开教职工准入查询,构建起系统完备、执行有力、问责有据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选树师德先进典型,举办首届最美教师颁奖晚会,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王文山教授获评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典型选树方面取得新突破,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更加浓厚。

三、培训帮扶见恒见效,这一年,我们推进精准培训改革,分批建立了150个自治区级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安排资金7500万元,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超过2.5万人次。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开展智慧教育平台教师暑假线上研修,参与教师数超过24万人。深入开展组团式帮扶,统筹选派1122名教师对旗县级以下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支教,人数较2022年增加105人,支援学校利用名校长名师工作坊招收受援学校教师学员,开展11500余次教研活动;受援学校遴选435名种子教师,赴支援学校跟岗学习。持续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共选派454名优秀校长、教师开展支教、支研,以教育之力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四、管理改革落实落细。这一年,我们集各部门工作合力,教师队伍综合管理改革取得扎实成效。为12所高校核定人员总量18684个,新增控制数3326个;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且标准处于全国前列,自此,我区教职工编制标准体系覆盖了全学段;首次开展自治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共认定“双师型”教师9702人,占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总数57.78%;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覆盖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的考核管理机制。

五、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这一年,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注重“留得住、用得好”,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我们坚持从“源头培强育新”,4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项目;1人入选青年长江项目;2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个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8名教师校长入选国家中小学“双名”计划,6名教师校长入选国家职业学校“三名”计划,“叫得响”的教师队伍培养取得新进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大待遇保障力度,完善荣誉表彰体系,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