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典型案例】解决草原过牧问题10种模式之一:全年禁牧舍饲模式

【编者按】为处理好草原生态和生产的关系,解决好草畜矛盾、超载过牧的问题,这些年,一些地区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发展新模式,农牧厅初步总结归纳为10种模式。

全年禁牧舍饲模式

全年禁牧舍饲模式是在推行禁牧区域内的养殖场(户),通过发展以青贮玉米为主的人工饲草种植,推动区域内牲畜全部实现舍饲圈养的一种养殖方式。此模式适于我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以及具有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的部分牧区。比如,多伦县是典型的北方农牧结合类型区,也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多伦县着眼于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和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坚持禁牧舍饲、人畜分离,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实现羊全部舍饲圈养,肉牛舍饲圈养达到45%。

主要做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以“政府制定标准、乡镇规划设计、村组建施工队、养殖户自主建设”的方式,全县累计建设舍饲圈养人畜分离养殖园区25处,正在建设9处,创办家庭牧场295户。二是坚持为养而储。多伦县利用45万亩全株青贮玉米和8万亩优质苜蓿基地,以及秸秆饲料化利用,每年人工种植饲草储备能力在2.8亿公斤。同时通过放牧场转化为打草场,增加天然打贮草1亿公斤,实现饲草供应与舍饲养殖规模相适配。三是转变经营理念。多伦县通过建设集中肉牛养殖园区,带动行政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西干沟乡羊盘沟村通过对集中养殖园区出租经营,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7万元收入。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