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北疆文化·文物说】谁的王冠惊艳了岁月?

【致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的交织融合与交流互鉴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北疆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内蒙古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全区有178家博物馆列入全国博物馆名录,珍藏的文物讲述、记录、书写着一个个鲜活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即日起,《收藏》版改版为《北疆文化·文物说》,通过与文物“对话”,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敬请关注。

【出圈】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

谁的王冠惊艳了岁月?

冠饰呈半球体,上面浮雕着4只狼和4只盘羊相互咬斗的图案。

冠顶是只鹰的造形,鹰首和颈部是绿松石做的,整个身体锻造成老鹰展翅的形象。

鹰顶金冠饰 冠顶高7.3厘米 冠带长30厘米 周长60厘米 共重1394克

冠带末端分别浅浮雕张嘴露牙的卧虎,四肢内屈、腹着地、头下垂、作温静之态的卧马,还有一只卧羊。

精彩讲解扫码阅读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郑承燕

在内蒙古博物院四楼边关岁月展厅,记者见到闻名遐迩的“镇馆之宝”——鹰形金冠饰。这件距今2000多年、金灿灿的王冠,给人第一眼的感觉不仅是华丽,更是俏、巧。

中华民族文化中鹰的形象,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先民们认为鹰是神的化身,奉其为神鸟、天鸟、神鹰。鹰还象征军容的威猛和战争的胜利。《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姜太公在武王伐纣战场上的威猛形象时,就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杨”的描述,赞扬姜太公英勇奋战,像展翅的雄鹰。

鹰,不畏风暴,翱翔蓝天,象征自由、勇猛、力量,被称为天空之王。在古代游牧部族的文化中,有大量与鹰相关的造型艺术,鹰形金冠饰便是其中之一。

鹰形金冠饰出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屈肢羚羊形金饰、火焰形金饰、刺猬形金缀饰、虎形金缀饰等金、银牌饰200多件。器物上都浅浮雕着虎、狼、马、羊、鸟等动物形象以及虎咬羊、狼咬羊等动物咬斗的图案。专家分析,这批2000多年以前的珍贵金银器,从数量及制作工艺看,绝不是普通的匈奴人所有,尤其象征权力的鹰形金冠饰,它的所有者应该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活动于此地的匈奴贵族或部落酋长等级的人。

鄂尔多斯地区在古代是各种政治势力和军事集团频繁争夺的地盘之一,历史上土方、鬼方、戎狄、林胡、楼烦、义渠、匈奴、突厥、党项、契丹、女真等部族都在这里活动过。鄂尔多斯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优越的交通位置,是联接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通道。因为频繁的贸易往来,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物产,“成就”了鹰形金冠饰。

鹰形金冠饰的出土特别偶然。1972年冬季,一个像往常一样平凡的日子,家住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76岁的王美子到阿鲁柴登附近的沙窝子里挖龙骨准备卖到中药铺换钱 ,一锹下去,感觉碰到了硬物。他扔开锹,扒开沙土,出现了箭头、棱形铁棍、甚至还有纯金打造的器物。王美子不敢再挖下去,连忙跑回村里向邻居讲述自己的“奇遇”。

王美子的“奇遇”消息传到当时的伊克昭盟教育局,该教育局又把情况反映给当时的内蒙古文化局。内蒙古文化局组织文物工作组实地勘察,发掘出匈奴墓葬,鹰形金冠饰抖落2000多年尘埃,重见天日,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胡冠”。

每一件文物都像时间的刻度,站在鹰形金冠饰前,和文物对话,与历史相知,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白】我是来自战国的鹰

□娜拉

我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那时候,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活跃着一支游牧部族——匈奴。我的主人是这里的首领,我是象征他地位与权力的王冠。工匠在打造我时,从选料、设计到成型,煞费心血。他们先用192克黄金、用圆雕技法把我雕成鹰形,又在我的头部、颈部镶嵌了2块绿松石,头和颈中间用花边金片隔开,我就像戴了条金项链。金丝从我的鼻子里插入,连着头、颈和腹部;尾巴是另做的,也用金丝与身体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只要主人的身体动,我的头、颈、尾巴也会随着一起动,为主人增添了勃勃英气。

工匠有心,担心我闲暇时寂寞,在我脚下的半球形冠体上浮雕了4只狼和4只盘羊相互咬斗的场景。4只狼两两对卧,四肢屈曲前伸;4只盘羊也是两两对卧,羊角后卷,卷曲处镂空,前肢前屈,后半身被狼紧紧咬住,成反转姿态,使后肢朝上,搭在狼的颈部……这个画面简直太生动了,没事时,我俯视它们撕咬,别有一番乐趣。

为了让我能牢牢地戴在主人头上,工匠又用1202克黄金做了3条半圆形绳索式金冠带,冠带末端分别浅浮雕张嘴露牙的卧虎,四肢内屈、腹着地、头下垂、作温静之态的卧马,还有一只卧羊。金冠带牢牢箍在主人额头,我则在主人额顶,陪他争战沙场,为他助威呐喊。

制造我的工匠太厉害了,不仅圆雕出“我”,还浮雕出我常见的动物图案,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游牧部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观点】文化融合的魅力

□沈莎莎(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副研究员)

鹰形金冠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与匈奴相关的金冠饰,被誉为“千年瑰宝”,它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也是迄今所见唯一的胡冠。

这件器物代表了战国时期贵金属铸造业的最高发展水平,不仅展现了当时北方游牧部族精湛的贵金属技艺,也体现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器物上有北方游牧部族常见的游牧、游猎题材,比如金带上四肢内屈、腹着地、头下垂、作温静之态的卧马,马是游牧部族生产、代步和作战的主要工具,既是他们的忠实伴侣、也是他们的财富,只有特别熟悉马的性情,才能把马的形态、动作、神情雕塑得栩栩如生。

游猎是游牧部族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鹰形金冠饰“鹰”脚下半球形冠体上浮雕的狼和盘羊相互搏杀图案,塑造了羊后半身被狼紧紧咬住,半身反转、后肢朝上搭在狼颈部的艺术造型。而这些圆雕、浮雕、锤、镌镂、抽丝、编索、镶嵌等技艺,是中原传统的金银器制作方法。

除此之外,鹰形金冠饰上还蕴藏着文化寓意,比如鹰是古代神鸟,代表力量、勇气、威猛等含义。因此,从鹰形金冠饰的身上能看到当时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两种文化的色彩,完美体现出这两种文化融合的魅力。

【史话】群雄争霸的时代

(本报记者 张劲 整理)

  “战国”,是西汉刘向编注《战国策》时,为各诸侯国混战不休的这一时期取的名称。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与春秋在历史上没有明确时间界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时代结束。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时,匈奴游牧于河套,秦始皇在河套北部设置九原郡,鹰形金冠饰的出土地杭锦旗当时属于九原郡。

  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使周朝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公元前386年,战国七雄格局形成。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其中“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看到胡人作战穿着窄袖衣服,骑着马,行动迅疾,便决定改革士兵的服装,发展骑兵。很快赵国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之后,赵武灵王又沿阴山修筑了长城。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此时赵国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数十年的争霸。

  (本版图片、视频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