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回眸2023”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场-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场)

2023年12月22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回眸2023”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广收、工业园区处处长沈鹏、投资规划处处长张巨富、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王昕明、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处处长毛永毅、中小企业局局长赵朝晖,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传播处处长李京主持。

“回眸2023”主题新闻发布词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广收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各位媒体朋友始终关注、关心和支持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3年是我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一年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聚焦办好“两件大事”,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意见》落实落地,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可以总结归纳为“三个标志性成果”和“六大工作亮点”。

三个标志性成果:

一是产业招商开新局。围绕落实自治区赶超争先、晋位升级部署要求,超前谋划、精准对接,积极推动参与国内区域产业分工,全面推动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扩容提质升级,产业招商力度空前、成果丰硕,全年工业领域招商项目286个,签约额达9074亿元,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领域单一年份招商引资规模之最。特别是,高标准、高规格承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内蒙古)对接活动,集中签约先进制造业项目160个,签约金额达4570亿元,目前7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签约项目中,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124个,投资额4044亿元,占签约总金额的88.5%。坚持“走出去”招商、以会招商,积极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蒙商大会、中蒙博览会等产业招商推介,组织相关盟市、企业赴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湖南、重庆、深圳等制造业发达省市开展20多批次“点对点”定向招商,累计签约项目126个,签约金额4500亿元,一批体量大、结构优、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地,为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持久动能。

二是新型工业化启新程。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11月底,自治区政府首次召开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全区性大会,系统部署了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明确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路径、具体举措和战略目标。特别是,立足自治区产业实际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精准谋划、靠前发力,研究制定一整套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系(简称“1+7”政策体系),包括1个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以及7个配套行动方案(高水平工业园区创建、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业绿色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产教协同、技术创新)。同时,为保障政策体系精准有效落实,进一步完善奖补政策清单,制定推出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支持举措,实现了政策层面与操作层面的衔接贯通,搭建起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全区“闯新路、进中游”贡献新型工业化力量。

三是部区合作谱新篇。围绕落实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意见》,班子成员先后20多次率队赴工信部汇报对接有关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特别是,为加快国务院《意见》落实落地,我厅迅速行动、密切对接,将涉及工信领域事项第一时间向工信部请示沟通,逐条细化落实举措。工信部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等10个方面提出47项具体举措,在国家部委中率先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有力支持了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与此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工信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也将于近期签署,有关支持政策全部纳入协议,一并予以保障落实。这标志着部区合作迈入新阶段、站在新起点。

六大工作亮点:

(一)工业大盘坚实稳固。把稳定制造业增长摆在优先位置,切实发挥制造业“主引擎”作用。坚持从政策端发力,全面落实国家石化、化工、有色、钢铁等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适时调整完善焦化、铁合金、电解铝、稀土等重点行业支持政策,扩大电力市场交易规模,深化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优化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坚持从市场端破题,加强市场供需对接,建立制造业产供需对接机制、搭建对接平台,成功举办稀土新材料、有色金属、新能源装备等系列产供需对接会,推动实现上下游产销良性循环。1-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1.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在制造业的有力带动下,今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二)工业投资势强劲足。坚持项目为王导向,打造形成以项目带增量、以增量优结构的制造业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新格局。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落实重点产业链包联推进机制,按月调度项目进展,加强项目储备,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今年以来,全区共实施除能源外的重点工业项目887个,目前已完成投资3088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项目658个,累计完成投资2676亿元。在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下,1-11月,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7%,居全国第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

(三)园区发展成效显著。把园区作为工业抓发展、提质效的主阵地,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组织开展新一轮工业园区优化调整,研究制定全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工业园区“一方案两办法”,把厘清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作为工作重点,突出亩均论英雄导向,强化控制性指标考核评价,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调整后,全区工业园区数量达83个,达到一类园区产值标准(240亿元)的工业园区33个,其中千亿级以上园区4个,千亿级以下500亿级以上园区7个。为激励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对2022年度综合实力、亩均效益、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方面考核评价达优的17个工业园区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工业园区消防设施(特勤站)、危险化学品专用停车场、实训基地、管网等29个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园区发展导向更加鲜明、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同时,高质量完成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盘活的资源要素有效保障园区项目建设需求。

(四)创新发展蓄力起势。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努力营造产业创新发展新生态。研究制定自治区新技术产业化应用指导目录,提出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58个先进技术方向。加强优质企业培育,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43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累计分别达到629户、287户、27户。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新创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自治区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个,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累计分别达到248个、32个、5个。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培育力度,新认定技术装备首台套及关键零部件项目14个、新材料首批次项目4个,累计达到212个、99个。加快推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研究制定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北方稀土10万吨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最高的稀土冶炼项目;国内首台套可调压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在我区正式投运,开辟了我国稀土储氢领域新的技术路径,可望大幅提升氢能储运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五)数智赋能加力提速。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产业“智改数转”取得积极成效。研究制定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方案和工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累计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9户。数字化底座进一步夯实,累计建成5G基站6万座(今年新增1.98万座),数据中心装机规模突破250万台(新增30万台);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32个(新增6个),提前两年完成工业“十四五”规划目标(30个),上平台企业突破10万户;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累计接入企业1486户,标识存量2745多万条,标识解析量1344多万次。数智化应用水平稳步提升,组织4场“百城千园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智慧园区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创建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24个、“机器换人”项目15个,累计分别达到35个、57个、87个,有力促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全区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49.6%、60%。

(六)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把绿色低碳要求贯穿制造业发展全过程,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电石、铁合金等“两高”行业限制类产能加快退出,退出率分别达100%和90%。节能节水有力推进,今年累计实施节能节水改造项目208个,节能量107万吨标准煤、节水量1250万吨。绿色制造示范体系不断完善,新创建绿色工厂67家,绿色产品30个、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13个,累计分别达到298个、92个、24个、26个。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扩围推广,今年在冶金、化工等25个重点行业新推广节能、节水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产品48项,累计达到491项。绿电交易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区内首批绿证交易,年度绿证成交总量达92万张,成交均价31.5元/张,有效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回眸2023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人民网记者: 今年以来,我们是如何推动工业投资增长的,我区工业投资呈现哪些特点?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投资规划处处长张巨富: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工信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大抓发展”理念,强化链式思维、集群效应,多措并举推动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区工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为办好“两件大事”、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新型工业化体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全区工业投资增速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大幅领先周边省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大批工业项目落地建成投产,全区工业投资近三年增速创十八大以来历史新高。2021年增长21%、2022年增长44.6%,均大幅高于全国及周边省市,今年前7个月一直领跑全国,连续7个月保持全国第一位,8月后增速排西藏之后居全国第二位,1-11月份增长37%,高于国家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

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领跑工业三大行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跑出了“加速度”。全区上下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制造业大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实现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1-11月份,全区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9.3%,采掘业增长4.2%,制造业投资增速是采掘业增速的12.4倍,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1.8倍,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比重为51.3%,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72.1%。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前11月投资增长133.2%。

三是呼包鄂地区投资占全区总量近一半,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今年呼包鄂三市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574个,占全区实施项目总量的49.3%,总投资额达1.05万亿元,占全区工业总投资额的58.3%。1-11月,呼市工业投资增长82.7%、包头增长33.5%、鄂尔多斯增长41.4%,呼包鄂3市工业投资总量占全区比重为49.7%,对全区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0.6%。

四是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加速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1164个,比去年增加了144个,总投资1.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了6000亿元。截至11月底,新开工项目609个,累计开复工项目达1163个,今年已完成投资4992.6亿元,建成竣工项目384个,这些项目全年满负荷生产可实现产值6990亿元,今年已实现产值1040亿元。其中,推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项目658个,总投资达1.06万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676亿元,竣工投产项目达200个,年可实现产值达5600多亿元。

五是工业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为工业投资注入强劲动能。今年围绕8大产业集群和16条产业链上的空白和短板,明确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方向和重点,“走出去”按图索骥招商、以会招商,深度参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专题招商推介会,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等,共参与组织大型招商活动20余次,内蒙古工业领域招商项目286个、签约额达9074亿元,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领域单一年份招商引资规模之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8大产业集群和16条产业链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扎实做好产融合作、供需对接、招商引资等工作,按月调度推进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各项手续办理进度,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保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和成效,为投资企业发展强信心、增动能,为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贡献力量。

内蒙古日报记者:今年以来,自治区工业领域是如何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王昕明:全区工信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续稳运行、促发展、调结构、提质效,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制定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和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分行业碳达峰方案,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链式思维抓产业、育产业、换动能,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低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1-11月全区工业经济增速整体保持稳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3.8%,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12%,对制造业拉动成效显著。

二是有序退出限制类产能,全区已关停退出炼铁产能260万吨、炼钢150万吨、铁合金371万吨、电石390万吨、焦炭1209万吨,腾出用能空间11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多万吨。

三是推广节能低碳技术。汇总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目录(2023年)》,涉及冶金、化工、建材、通信等行业39项节能技术装备产品、3项节水技术装备、6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支持企业应用目录内技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四是加快节能节水改造步伐,2023年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208个,节能107万吨标准煤,节水1250万吨,通过技术推广和改造,水泥、陶瓷、甲醇、多晶硅、铜、铅、镁等15个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重点行业能效水效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纺织、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培育绿色制造示范,2023年全区创建绿色工厂67家,绿色产品30个、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13个。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98个、绿色园区24个、绿色设计产品92个、绿色供应链26个,全区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从工业领域碳达峰、节能降耗、节水增效、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五个方面实施工业绿色化发展行动,全力推动自治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 今年以来,我区工业信息化工作取得那些成效?自治区刚刚召开了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工业领域信息化下一步工作如何推进?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处处长毛永毅:今年以来,我们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持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的应用,发挥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把产业数字化作为推动全区工业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抓手,助推我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量质提升。持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数据中心集聚、集约、绿色发展,截至目前,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突破250万台。呼和浩特市已成功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与国内18个主要城市实现了直连,形成内联全国、外接俄蒙及欧洲的高速宽带网络。呼和浩特市等4市入选全国双千兆城市,继续推动8盟市开展双千兆城市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超6万座,实现12个盟市中心城区、103个旗县区和941个乡镇及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5个,高于全国每万人18个的水平。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面建成。今年新建成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建成3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用户突破10万户。建成包钢等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解析应用在钢铁、稀土、煤炭等领域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接入企业1486户,标识存量2745万枚,标识解析量1344万次。

三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初见成效。持续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和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广,紧紧围绕能源、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进“5G+智慧矿山”、“5G+智慧电厂”、“5G+无人驾驶”建设。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支持智能制造项目92个,其中数字化车间57个,智能工厂35个。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9.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0.0%。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18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大会工作要求,在推进产业数字化上持续发力,不断夯实数据基础底座,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智转数改步伐,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工业园区是实体经济的主要阵地,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请问自治区今年以来在工业园区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么样?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工业园区处处长沈鹏:年初以来,我们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政策制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考核激励,园区发展逐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预计2023年自治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能够突破1.8万亿元,千亿级园区达到4个,千亿以下500亿以上园区达到7个,500亿以下百亿以上园区达到38个。

一是进一步理顺了园区管理体制,全区工业园区布局更加合理。针对工业园区一区多园、跨行政区、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专题研究,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园区优化调整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整原则、分类标准、机构设置、调整情况等。按照每个旗县区原则上不超过1个开发区的总体要求,将原来的55个工业园区优化后,调整为83个。其中,一类工业园区33个;二类工业园区23个;三类工业园区27个,全区工业园区布局更加合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

二是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园区管理服务,为全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以来,我们着力完善政策制度,出台了《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新的举措,推动开发区增强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并修订了《自治区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管理、精简机构,工业园区的设立和分类、调区扩区、规划建设、职能职责、产业发展、考核评价、服务保障等方面政策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三是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第一批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个,包括污水处理厂、固废渣场、危化品专用停车场等建设项目,支持资金2.2亿元已全部下达。第二批专项资金规模将比第一批专项资金翻两番,达到10亿元,支持70个园区基础设施项目。

同时,我们今年还强化了园区考核激励,通过考核“指挥棒”树立高质量发展导向。开展1次工业园区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分为综合评价、单项评价两类,综合评价设置综合实力评价1项,更加突出了总量规模,激励园区加强招商引资,提升经济总量;单项评价设置争先进位、亩均效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招商引资5项,激发全区各类工业园区发展积极性。每项评价评选3个重点工业园区给予资金支持,综合评价重点工业园区每个园区给予支持3000万元,单项评价重点工业园区每个园区给予支持500万元,支持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17个园区获得自治区考核评价奖励,奖励资金共计1.6亿元。

新华网记者:今年是《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20周年,作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请问工信厅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中小企业局局长赵朝晖: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媒体对中小企业工作的关注。今年以来,我们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制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着力扩大政策覆盖面,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基本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的梯度培育体系。近年来,“专精特新”成为高频热词,促进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去年我们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2022-2025年)》,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户,认定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629户,基本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的梯度培育体系。

二是开展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主要通过几种方式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开展“助保贷”融资服务,为一些资产规模小、缺乏有效抵押物的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今年全区发放“助保贷”222笔,贷款金额11.23亿元。利用“信易贷”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融资。今年,新增放款770笔,放款金额43.56亿元。积极争取工信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今年为全区31家融资担保机构争取奖补资金6753万元,平均担保费率保持1%以下。联合金融机构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联合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分别在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分别召开西部区和中部区、东部区银企对接会,22户企业成功签约、签约金额3.6亿元,达成融资意向企业101户、意向金额9.1亿元。向金融机构积极推介重点项目及企业融资需求。围绕产业链项目建设,向22家金融机构推荐3批422户企业的融资需求,授信额度135亿元。

三是健全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享受到了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目前,全区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7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5家,自治区级产业集群15家、示范基地47家、示范平台44家,基本形成了汇集产业集群、示范平台、示范基地、双创特色载体和各类服务机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融资等公共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深入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链链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持续推动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与信息化厅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