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排水史话

河套地区渠系成网以来,引黄灌溉条件方便,用水充足,普遍深浇漫灌且有灌无排,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灌排比抬高了地下水位。地下水深浅加剧了土壤盐渍化,浅层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加剧了土壤盐碱化,半荒漠的气候条件成为土地盐碱化的动力,加之土壤地质剖面构造、地形、植被、耕作、施肥等因素,灌域土壤盐碱化程度逐步加重,严重危害了粮食作物产量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和推算,1957年解放灌域盐碱化耕地面积占排地总面积的10-15%,全灌域约16万亩;1961年,盐地发展到41.09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1964年发展到61.89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0%;1974年发展到87.94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2.2%,其中轻盐碱化耕地42.33万亩,中盐碱化耕地27.53万亩,重盐碱化耕地18.08万亩。土地盐碱化成为制约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960年2月至1961年元月,内蒙古水利厅、内蒙古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土地利用局、内蒙古水利水电学院、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和巴盟水利局、巴盟农科所、河套土地改良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内蒙古工作组等九个科研单

位,在解放闸灌域开展灌溉排水及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试验研究的项目包括“灌区水盐动态定位观测”、“重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轻中度盐碱地(包括现耕地中的盐碱地)改良利用试验研究”、“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防治措施”和“总结群众改土治碱经验”等,为灌域兴修水利根治盐碱提供了科学数据。

经过多方研究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改土治盐碱,首要是解决排水的问题。为此目的,早在1957年就开始治理乌加河,想利用乌加河的旧渠道开挖一条解决全河套地区排水的总排干沟。特别是1983年原国家政协副主席、时任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同志率专家组视察河套灌区是指出:“合理灌溉、保证排水”是解决河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根本措施。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河套灌区的排水系统建设大致经历了有灌无排(1975年前)、有灌有排(1976年~1985年)和灌排配套(1986年~1998年)、排水改造(2010年之后)四个阶段。现经过多年努力,河套灌区已经形成了引水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灌区盐碱化蔓延发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向良性转化。排水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增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配套对河套土地排盐治碱、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地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7年,国家水利部北京勘測设计院在灌区《五七规划》中提出,利用全部乌加河河道做为总排干沟,西起太阳庙海子,东至乌梁素海,并沿乌梁素海西侧南行至西山咀,过总干渠后建扬水站、由泄水渠排入黄河。1958年、黄委会设计院对此进行了技术设计。总排干西起马三圪旦,东至乌梁素海,沿乌梁素海西侧南行至西山咀,过总干渠后顺黄河防洪堤北侧至山阴河头排入黄河。

施工时,内蒙古水利设计院对改造利用乌加河的规划设计又进行了适当修改。修改方案中选定总排干西起袁家坑,沿乌加河东行入乌梁素海,全长201.6公里。此为排水沟道的主体部分。这段线路共利用乌加河天然河道和洼地104.2公里,新工段及裁弯牮正部分为97.4公里,比原乌加河天然河道缩短了54公里。

总排干沟从入乌梁素海起,经乌毛计出口排水入黄河,共长50多公里。整个总排干沟工程由总排干主干段、乌梁素海、出口退水渠三部分组成。

主干段(即总排干沟) 西起杭锦后旗太阳庙乡张大圪旦,东至乌拉特前旗树林乡红地圪ト入乌梁素海,全长206.28公里,控制排水面积966.18万亩,有9条干沟、26条分干沟、82条支斗沟、共117条排水沟向总排干沟排水,是河套地下排水、灌溉退水及狼山洪水的总通道。

1962年,开挖了总排干沟的部分段落,并实施了部分段落的裁弯牮正工程。

1965年,内蒙古水利设计院提出,总排干沟土方工程分近期、远期两步实施,近期先按小断面开挖,设计流量为2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为30立方米/秒。当年,盟水利局治碱工程处组织施工,集中2万民兵,達续开挖2年,完成土方749万立方米,投资569万元,1967年通水。至此,总排干沟初步成型,乌加河被正式废弃,并拆除了乌加河上的陈广汉、同义隆、六分桥、王洋河头等堵水阐坝。

总排干沟在实际运行中远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表现在规模太小、乌梁素海水位偏高、沟道淤积严重、水流不畅,不能适应河套地区排地下水和退水的客观需求。

1975年,内蒙古水利设计院会同巴盟水利局提出,按原规划中的远期排水量实施扩建工程,延伸工程设计方案,并立即组织施工。扩建总排干沟工程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考虑至狼山水系泄洪的因素,校核流量为90立方米/秒。为了确保排水效果,在总排干沟入鸟梁素海处的红圪卜修建扬水站和泄洪闸,以适应高、低水位均能正常排水的需求。

为了加强对总排干沟扩建工程的领导,巴盟组建了总排干施工总指挥部,中共巴盟盟委书记李贵任总指挥,巴盟军分区司令员李玉堂、巴盟军分区政委赵清和巴盟革委会副主任康骏、何耀、昝振英、常四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秘书处、政治处、施工处、后勤处。各旗县分别建立分指挥部和相应的办事机构,出旗县委书记和主任亲自挂帅。各公社按民兵组织形式组建了营、连、排、班,以大兵团作战的形式实施了总排干沟的扩建工程。

扩建工程开工后,原计划动员民工3万人,但1975年11月3日至7日的5天时间内,就有7万多民工背上行李、口粮,担箩头持锹上了工地。人数最多时达15万人,出现了一个党、政、军、民齐动员,四级书记(中共盟委、旗县委、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带头干,五级干部(盟、旗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上前线,男女劳力齐参战,全民大战总排干的动人场面,施工现场十分壮观。

经过15万人100多天的日夜奋战,胜利完成了总排干沟疏通扩建任务,共开挖土方1600多万立方米,为灌区内的排水配套工程打下了基础。

总排干沟扩建工程结束后,接着开展了总排干沟配套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截止1985年底,灌区内建成直接汇入总排干沟的排水沟117条,交叉渡槽20座,桥44座,扬水站15座。其中在总排干沟尾部建立的红圪ト扬水站为四级水工建筑物。排水站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安装40ZLB-85、JSL14-12机组10台,装机容量为2100千瓦,设计净扬程2.42米。扬水站南侧建有泄水闸,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在总排干沟流量超过30立方米/秒时,采取壅水运行方式,由泄水闸自流入乌梁素海。

为了进一步提升排水能力,对红圪ト扬水站进行了扩建。新建站装机6台,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为二级水工建筑物。原站加固,作为排水备用容量,并起调节泵的作用。

总排干建成以来,入乌梁素海的最大流量为57.4立方米/秒,年入海5亿多立方米。截止2000年,累计向乌梁素海排水121.74亿立方米,排盐1864.05万吨。

乌梁素海是河套地区地下水、灌溉退水和狼山山洪的容泄区。总排干沟流经乌梁素海30公里。乌梁素海水面近3万公顷,控制水位1018.5米(黄海标高),平均水深1.14米,蓄水量3.3亿立方米。

出口退水是灌区向黄河排水的咽喉,从乌梁素海南端的乌毛计开始,穿过包银公路和包兰铁路,于三湖河口自流入黄河,全长24.1公里,控制样水面积1137.56万亩,有1条干沟、2条支斗沟,近期设计流量40立方米/秒,远景规划流量100立方米/秒,全年畅排入黄河保证率75%。

出口退水渠全长18.8公里,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在穿越黄河防处修建了乌拉壕扬水站和自流闸,黄河水位低时自流泄入黄河,水位高时排入黄河。

由于总排干沟主干段排入乌梁素海的水量逐年增大,黄河水流顶托,加之乌拉壕扬水站装机太小,扬水入黄河的水量有限,不能相应排出乌梁素海的多余积水,致使乌梁素海水位上涨,有时堤岸漫溢决口,冲毁农田,退水渠倒流,甚

至黄河水倒灌,影响灌区改土治碱和渲泄山洪。1978年4月,水利部和农林部专家组明确指出:“排水出路必须打通,必须打开西山咀,排出河套水。

1979年,对出口退水渠进行了扩建,1983年基本完工。1984年将废弃的乌拉壕扬水站和自流拆除。1985年,出口引水渠扩建工程全部竣工开始运作。此项工程共投资1323万元。出口退水渠建成以来,每年向黄河排水3亿立方米。截止2000年,累计排水45亿立方米、累计排盐量870万吨。

总排干沟建成后,在解放闸灌域开挖了3条干沟、12条分干沟、65条支沟。干沟于1988年由旗县水利局交解放闸灌域管理局管理。分干沟于1988年由旗县水利局交解放闸灌域管理局管理,1996年又由解放闸灌域管理局交旗县水利局管理。支沟、斗沟、农沟、毛沟由当地村社管理。现归解放闸灌域管理局管理的排干沟总共三条:一排干沟下游段,二排干沟下游段和三排干沟。

为了根治土地盐碱化,在河套灌区实施了规模巨大的灌排配套工程以后,解放闸灌域开始全面实行了“计划用水,合理灌溉,保证排水”的灌溉管理办法。此后以来,灌域土壤盐碱化的情况逐步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治理改良,粮食产量逐步上升,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白剑锋)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