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历史的彩绘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从早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这些考古成果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中华文化的丰富积淀。站在华夏古老的文明、厚重的历史之上,我们鉴往知远,让过去的时空有了新的生命。

以考古引领,跨越万年时光,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不断向历史纵深推进。2023年,中国在考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这些卓越的考古成就不仅提供了历史佐证,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何以中国”的千年的华章。一组图回顾中国2023年的考古新发现和新进展。

国家文物局 供图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新发现。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新发现初步廓清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规划建造水利系统、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良渚人群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信仰体系不断成熟的演进过程,显示出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图为新发现水坝及良渚遗址群中晚期结构。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再次成功跨坑拼对两件大型青铜器

2023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再现两件跨坑拼对成功的大型青铜器: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及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发掘及文保人员利用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让穿越数千年时光的珍贵器物得以成功“合体”。

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通高2.53米,由1986年发掘的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鸟足人像、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的爬龙铜器盖、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顶尊撑罍曲身人像、铜持龙立人像、铜杖形器等“合体”而成。

上、中、下三部分构成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通高1.589米,由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铜神兽拼对而成。图为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左)和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右)。(拼接图)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全国首次出土“干支木牍”。

2023年3月至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对项目范围内的17处地下文物实施考古发掘,其中关口西汉一号墓收获最为重要,目前已出土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600余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出土的“干支木牍”,为全国首次发现。图为此次考古出土的文物“干支木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山西晋阳古城新发现瓷窑址的重要意义。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3年3月22日对外发布对晋阳古城新发现瓷窑址的研究成果,晋阳古城窑址发现细白瓷及相应的瓷质装烧匣钵,证实这里是隋代至唐早期生产细白瓷的又一个重要地点,对于探讨北方地区早期细白瓷的生产、分布以及同类产品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扩展了学界对于早期细白瓷生产研究的视野。图为化妆白瓷杯。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供图

河姆渡晚期遗存于钱塘江以南首次大规模揭露。

2023年12月14日,据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浙江宁波镇海区发现的汶溪遗址出土遗存年代从史前时期延续至唐宋。其中,河姆渡文化晚期前段遗存则系在钱塘江以南地区首次大规模揭露,充实了河姆渡文化中、晚期序列之间的内涵,为河姆渡文化谱系和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图为汶溪遗址2022年度Ⅰ期考古发掘区全景。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考古新发现。

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位于湖北荆门的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其中,位于遗址群东北部的熊家岭水坝,其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图为湖北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的郑畈水坝剖面。

陈楚红摄

广州发现汉至明清遗迹约90处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3年12月16日通报称,该院对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本校区及广州市第二幼儿园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勘探,当前已清理汉至明清等各时期遗迹约90处。其中,墓葬71座(晋南朝时期墓葬20座,唐宋时期墓葬14座,明清时期墓葬37座),灰坑9个,井3口,排水沟7条,出土鸡首壶、青釉碗、三足砚、四系罐、滑石猪等各类质地文物约108件(套)。图为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本校区及广州市第二幼儿园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项目用地考古发掘现场的古墓葬。

刘东洪 摄

湖北新发现北宋纪年墓

湖北新发现一处北宋纪年墓,系该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北宋早期纪年墓。该墓随葬器物丰富、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珍贵瓷器,其中褐彩缠枝牡丹纹梅瓶保存完好,具有北方磁州窑系的特点。出土的各类器物可为周边区域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依据,是北宋早期墓葬断代的标尺。图为出土的褐彩缠枝牡丹纹梅瓶。

李晓杨 摄

湖北夏家湾遗址新发现西周等时期遗存

2023年9月13日,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该省随州广水市夏家湾遗址考古发掘,新发现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战国至秦朝时期遗存。其中,战国晚期至秦朝时期墓葬为该地区同类型墓葬的首次发现,为秦灭楚、秦文化扩张的路径提供了新材料,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等有重要价值。图为夏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的石家河文化早期遗存。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重庆新发现千年汉代崖墓

2023年5月15日,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江北区北滨路一工地新发现一座千年汉代崖墓。经发掘清理出土文物56件(套),时代初步判断为东汉时期。古墓中出土的铁剑、釜等文物,保存完好。该墓葬内的信息未被破坏,如随葬文物的数量、摆位等信息均比较完整。本次发掘成果与出土的文物,将为考古学界对汉代艺术品的认识提供资料参考。图为古墓出土的文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山西发现百余座纵跨千年墓葬

2023年9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发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襄汾县发现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215座墓葬,进一步通过考古佐证“尧都平阳”。发掘区域以汾河为界,分为河东、河西两个区域,共清理发掘遗迹348处,墓葬215座。图为考古遗址俯拍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 供图

四川眉山发现成都平原迄今最早旧石器时代遗址

2023年1月10日,“遂宁市桃花河遗址暨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成果专家研讨会”召开并透露,眉山新发现一处成都平原迄今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坛罐山遗址。根据光释光测年,初步推测该遗址最早遗存年代距今不低于20万年,填补了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空白。图为出土器物。

邢栋 摄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现东周时期“环城大道”

2023年3月至4月份以来,考古队把睢阳城的西城墙夯土、睢阳城下的唐代墓葬清理完毕之后,继续向下发掘,在宋国故城南墙的南北两侧都发现了不同时期与城墙共存的踩踏面。尤其是城内的踩踏面厚度在80厘米以上,并在部分踩踏面上清理出与城墙走势相一致的车辙,基本可以确定这个踩踏面就是城内的“环城大道”。图为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供图

浙江宁波发现陈王遗址 出土遗存年代从史前延续至唐宋

2023年12月10日,据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浙江宁波发现一处史前文化遗址——陈王遗址。该遗址出土遗存年代跨度大,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战国时期、汉六朝、唐宋时期,其中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陈王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遗址分为南、北两个片区。2023年2月至8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对该遗址实施了25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遗迹现象77处,出土小件标本600余件。图为陈王遗址河姆渡文化墓葬随葬陶器。

国家文物局 供图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通过对浙江井头山遗址,福建平潭岛西营、壳丘头、东花丘和龟山遗址,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展开系统考古学研究,完善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揭示了史前人群深耕大陆、开发利用海洋的文化特征、生计模式、社会结构的演化历程,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图为东花丘遗址出土的陶器。

牛东伟 摄

河北怀来盆地新发现6处更新世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

2023年9月25日,据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与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透露,今年联合考古队在怀来盆地北部区域新发现,并确认6处更新世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于剖面及地表采集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共计14件,进一步扩展了怀来盆地内古人类活动遗存的发现范围,为追溯怀来盆地古人类活动历史、探究古人类石器技术特征和生存行为适应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图为2023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工作人员在怀来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采集的羚羊角化石。


[责任编辑:任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