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弘扬蒙古马精神】全市9个旗县区相继建成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区)赤峰市:节水有“法” 用水有“度”

初冬时节,得益于农业高效节水推广普及,赤峰市农业生产再次迎来新的飞跃:2023年,预计粮食总产量135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蔬菜产量稳居全区首位,杂粮种植面积再居全国之首。

高效节水,注入丰收力量。12月5日,记者走进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三道沟村,正在田间查看水渠的村民李小军告诉记者,过去村民热衷于“大水漫灌”,认为水越足庄稼越好。当地实施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后,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全年节水560万立方米。李小军说:“水费低了,产量却高了,大伙都尝到了高效节水的甜头。”

赤峰,河流奔腾、湖泊棋布。千百年来,各族儿女逐水而居,绿洲文明因水而兴。尽管如此,作为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农业大市,赤峰市却是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85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农业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85%以上,绝大部分依赖地下水。因此,做好节水工作,对于赤峰市调整发展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始终把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和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严守水资源管理刚性约束红线,拧紧用水“总阀门”,全市9个旗、县、区相继建成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区),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

聚焦绿色发展、靶向发力,精细做好节水文章。赤峰市成立了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赤峰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赤峰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赤峰市水资源可利用量分配指标》等多项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取水许可等系列节水管理制度,将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纳入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在农业节水增效方面,赤峰市计划投入173.84亿元,开展农业高效节水行动,以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通过工程、机制、农艺、结构等“四节”路径,初步建立新的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到2027年,全市将实现农田灌溉节水5.58亿立方米。在工业节水减排方面,投资6.3亿元实施了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枢纽中心城区引供水工程,年可供水量438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供需日趋紧张的矛盾。

在城镇节水降损方面,充分发挥水价调节机制,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确保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2023年,中心城市计划新建供水管线27.8公里,全市创建节水单位共65家,推进全民节水行动效果显著。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全市将再生水广泛应用于工业、城市绿地、市政道路清扫及河道景观环境等领域,全市12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总生产规模47.7万吨,再生水利用率显著提高。2023年1至9月,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11879万吨,再生水利用量4836万吨,年均再生水利用率41%。

赤峰市水利局局长李雨时介绍,赤峰市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这个龙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限额管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调动用水户节水积极性,形成“公司+农户”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模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为全区农业用水综合改革提供了典型经验。

此外,全市围绕节水蓄水,统筹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不仅圆满完成生态治理保护修复任务,各条河流流域沿线耕地也得到充分灌溉。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676万亩,实现农田灌溉年节水5.58亿立方米,已建成设施农业园区100多万亩,居自治区首位,仅宁城一个县就有设施农业园区30多万亩。(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魏那  李雪瑶)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