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北京摄影师坚持记录鄂伦春民俗——“希望更多人参与保护非遗文化”

身穿手工制作的狍皮衣,头戴狍角帽,李京阳一头扎进了大兴安岭的漫山风雪中。

李京阳来到鄂伦春自治旗已经九年了,这是他的日常,每年他在山里生活超过10个月。

过去,李京阳作为摄影师曾经过着另一种生活:飞行在世界各地,与一线品牌和明星合作拍摄,“见识过这些花花世界”。

如今,他痴迷于用镜头记录鄂伦春族人们的生活。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人世代居住于大兴安岭腹地,以打鱼和狩猎为生。鄂伦春族独特的生活哲学,族人千百年来生活的森林的虫鸣、鸟叫都让李京阳深深沉醉。更让他难以割舍的,是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鄂伦春族不少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手中技艺面临失传危险。其中兽皮制作技艺尤其濒危,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的人不超5人,平均年龄也都在70岁上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活态技艺未来或许只能在博物馆的模特身上见到。

李京阳长期坚持更新“大兴安岭文化日记”“鄂伦春传奇老人口述史”“鄂伦春最后一个萨满口述史”等视频,希望抢在熟知鄂伦春族历史与文化的老人们离世前,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史和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资料非常少,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都掌握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所以他希望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将这种活态的历史文化尽可能的保留下来。

在拍摄的几年时间里,李京阳看着这些老人一个个离世,有时一门手艺拍摄到一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匠人突然就去世了,“你就再也没有答案了,这项手艺很可能在这个世界彻底消失了。”他感到痛心。

起初,朋友建议他发发抖音。他截取了一些纪录片的片段,剪辑了短版本,发在抖音上。后来又把纪录片拍摄背后的花絮也剪辑发布。

在他的抖音账户上,一位叫内淑梅的80岁老人,在录制吟唱行将消失的森林之音的纪录片时,隆重地戴上了全部的饰品:包括13个手镯,3条项链,6个铃铛。奶奶大笑地称自己“好像只小花鹿”。

这个视频在抖音上得到了22万点赞。而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人口为9168人。

一条上万点赞的网友评论说,能感觉到老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面对镜头就会盛装出席,戴上所有的首饰。还有人说,把“小花鹿”奶奶的吟唱放给自己家猫听,猫瞬间就安静了,“那是来自自然的声音”。

这也给了李京阳动力,他觉得,只有让更多人看见,这个文化才是真的“活”了过来,在这个时代有了新的生命力。

很多人通过他的视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样一个民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价值观,另外一种对家、对森林和对自然的理解,“这条路很难,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坚持,(但)真的是不忍心看着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少了独特的森林文化。”(刚文)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