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弘扬蒙古马精神】科学储粮一年减损3.6亿斤 打造“无形良田” 贡献“兴安力量”

雪后的兴安大地银装素裹,大大小小的玉米栈子如同“金山”点缀其中。吃过午饭,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副书记许中千带着村干部巡视村里的两处集中储粮点,这些储粮点中的玉米栈子一排排集中连片,格外显眼。

“这是村里投资14万元搭建的玉米铁栈子。我们设置了两个集中储粮点。一个储粮点存放了1850亩地的玉米,另一个储粮点存放了1620亩地的玉米。这些铁栈子的通风效果非常好,对秋后玉米储存非常有利。”许中千说,因为采用了科学储粮方法集中储存,玉米的损耗减少了,售价每斤能提高2毛钱左右,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近年来,兴安盟积极开展节粮减损行动,将科学储粮作为节粮减损的重要手段,制定了《兴安盟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盟级主导、县级主抓、乡级主责、村级主推、农户主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盟、旗(县、市)、镇(乡、园区)、村(嘎查)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全域推动、专班推进,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解决百姓储粮的难题,降低粮食损耗。

兴安盟各镇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小广场、集体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用地等公共平整场地,以嘎查村为单位,建立立体储粮设施和简约统一的晾晒场,提供机械化储粮场地,配备小型传输机、铲车等整理设备。鼓励劳动力不足、院落面积不够大的农户参与村屯集中储粮,实现“分散储粮”向“集中储粮”的转变。同时,推广庭院立体储粮,指导有资金和意愿的农户搭建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的储粮装具,如钢筛网囤、塑料网囤、玉米栈子等,实现离地通风储粮,使粮食由“湿”变“干”、由“趴”变“站”。

谢志刚是突泉县六户镇钢铁村的村民,因为家中院子面积很大,所以积极响应号召,利用家中的铁丝网和钢架子等现有材料,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处储粮场地。“玉米放在里面不怕雨雪,也不用担心鸡蹬、狗刨、耗子嗑,存一年都没问题。”谢志刚说,现在村里很多人都效仿他在院子里搭建了储粮装置,这样不仅方便自己看管,出售时也更加便利。

突泉县发改委副主任王丽颖表示,该县今年预计收获玉米约106万吨,全年计划完成科学储粮比例为70%。目前,已完成科学储粮比例为40%。按照5%的减损率计算,全年可节省7420万斤玉米,相当于增加了约7.42万亩“无形良田”。如果按照平均每斤1.1元价格计算,减少损失约8100万元。

兴安盟在考虑农户种植规模、储粮条件、资金投入、劳动力状况、售粮需求以及粮食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后,积极探索“粮食代存”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籽粒直收。鼓励大型种植合作社或农业公司推广籽粒直收玉米品种,在田间收获作业时一次性完成摘穗、脱粒、秸秆粉碎等工作后,直接烘干入库,降低籽粒破碎和混杂率,减少粮食损失损耗,每亩地节约生产成本10元以上。同时,探索农企合作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粮权不变、存取自由、便利农民”原则,在互惠互利、农民自愿、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重点依托全县已建成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国有企业、信誉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以及粮食信贷担保等业务。

突泉县金利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是提供“五代”业务的粮食收储企业之一。“我们与农户签订保底协议,为农户随时提供价格行情,以避免‘地趴粮’‘大揽堆’存放产生霉变,减少储运环节的各种损耗,解决农户储粮难、卖粮难和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户带来的损失。从11月初开始,已有21户大约2000吨玉米存放在我们的仓库里。”总经理郑佩先说。

2022年,兴安盟农牧业实现了“十三连丰”,72亿斤玉米得到了科学存储,占当年产量的60%。按照5%的减损率计算,共减少了3.6亿斤的损耗,减少了近4亿元的储粮损失。兴安盟打造的这一“无形良田”,相当于一个国家产粮大县的产量,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兴安力量”。

“2023年,兴安盟预计粮食产量将达到138.4亿斤,‘十四连丰’已成定局。同时,到2023年末,全盟范围内将有70%的粮食实现科学存储,节粮减损成效将更加明显,节损粮食约4亿斤。到2025年底,兴安盟将基本消除‘地趴粮’和其他不科学储粮方式,实现科学储粮‘全覆盖’,农户储粮环节粮食损耗降低到5%以下。”兴安盟发改委粮食物资调控科科长韩金元说。(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李健萍)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