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大国粮仓科技范儿十足 绿色优储让粮食住进好“房子”

央视网消息:粮食丰收了,还得储存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是国家“十四五”时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六大提升行动”之一。行动方案提出,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发展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提升清理净粮能力、推动粮仓分类分级六项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粮食储备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到2025年,力争政府储备基本实现控温储藏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记者从刚结束的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目前,全国绿色储粮仓容超两亿吨,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迈向“绿色优储”新发展阶段。

粮食住进好“房子” 绿色储粮超两亿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以来,我国持续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用科技赋能仓储升级,加快建设绿色粮库,推进低温、气调等仓储新技术系统集成,促进提质降耗、节粮减损。一大批粮食仓储企业积极参与新建高标准粮仓、推进老旧仓房维修和改造升级,实现“优粮优储”。

在国家“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的政策支持下,水稻主产区江西从2020年至今统筹资金52亿元,提升粮食产后服务功能,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等新科技的综合应用,让粮食住进了“智能空调房”。

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是指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者人工制冷,维持粮仓处于较低温度环境,保障粮食品质不变。相比常规储粮方式,低温储粮每吨粮食能为企业增加100元左右的综合收益。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则是用高浓度氮气抑制粮食呼吸,防止霉变和病虫害侵扰。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的中储粮集团正在加大改造力度。全国400家直属粮库2023年将完成“智慧粮仓”的全面升级,粮食数据“上云”和储备信息“云仓”建设成为下一步绿色储粮的最新方向。

科学储粮 解决农户“丰收后的烦恼”

见识了大国粮仓的科技范儿,我们再来看农户储粮。在国家一揽子政策支持下,各地引导鼓励农户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搭建起“科学储粮仓”,解决小农户“丰收后的烦恼”。

“小雪”节气过后,山东济南平阴县的秋收接近尾声,又到了储粮的时节。当地各个村子里家家户户的“苞米楼子”拔地而起,成为农民的储粮“神器”。这两天,平阴县孝直镇中联村种粮大户李明海开动铲车,将一穗穗玉米棒运转到储粮仓里,远远望去一片金黄,上百万斤玉米塞得满满当当。

李明海口中的“苞米楼子”,就是结合当地实际,为农户量身打造的科学储粮仓,以降耗减损促进增产保供。除了让玉米“上楼”,粮储部门还鼓励种粮大户运用新设备进行科技储粮。在种粮大户焦广富的农场里,铲车正将收割完的玉米运送进烘干机里,2023年他种的2000多亩260万斤玉米,不出半个月就能完成烘干。

让“地趴粮”都“站”起来。东北粮食产区过去农民习惯冬季把玉米堆在地上,俗称“地趴粮”。这种粗放的储粮方式容易发生霉变,损粮坏粮。为此,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庭院立体储粮。在吉林产粮大县前郭县和梨树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搭建了储粮“楼子”。

2022年至今,吉林在省级财政2.8亿元资金的引导下,地方财政又统筹1亿元支持农户储粮装具和产后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农户储粮装具298万套。

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东北地区“地趴粮”的传统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责任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