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壁画修复 找回千年时光

修复前的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辽代壁画《出行图》。

调查墓葬壁画。

加固壁画画面。

切割壁画背部龙骨。

修复工作中,每一个步骤都不容出错。

修复室内忙碌的身影。

清理画面污染物。

到野外采集修复材料澄板土。

初冬时节,走进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映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的修复场景:他们身着白大褂、手拿各种修复工具,或配比壁画加固材料,或调色,或对壁画破损处进行修补……数千年前的辽代壁画正在壁画修复师们的巧手下一点一点洗去尘埃露出真颜。

清理、加固颜料层、粘贴新支撑体、表面缺失填补……从揭取到修复完成,壁画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壁画修复工作像医生问诊,望闻问切,非常精细,需要极大的耐心,所涉及的专业较广泛,需要了解历史学、博物馆学、古建筑、化学、美术等各项学科。”呼和浩特博物院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主任武晓怡说,一般完成一个壁画保护修复项目,至少也需要几个月,半年以上也并不少见。

在保护中心,记者看到不少其他工作领域要用到的工具,有美工刀、调色盘、毛笔等美术用具;有手术刀、注射器、脱脂棉等医疗用具;甚至有瓦刀、切割机等建筑工具。修复师康贵彬告诉记者,壁画与其他文物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种非常脆弱的文物,修复工序非常复杂,包括背部清理、加固、正面清理、边缘修复、上板、残缺修补处着色等数十道工序,不同的工序需要不同的工具辅助完成。

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看似无聊,这些修复师却乐在其中。“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修复了一幅壁画,更是还原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是对北疆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从事了23年壁画修复工作的修复师张靖研说。

内蒙古文化底蕴厚重,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文化的交织融合与交流互鉴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北疆文化。古代先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古代遗存。其中,古代壁画直观形象地记录着各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北疆文化的重要见证,具有其他文物所无法比拟的可贵价值。对古代壁画的保护、修复和活用,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在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一共有8名壁画修复师,他们每天埋头伏案,用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技术手段,让湮没于岁月灰尘下的古代壁画在当代重生。

近年来,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完成了对大召乃春庙壁画、吐尔基山辽墓壁画、西藏布达拉宫西印经院壁画、鄂尔多斯博物院藏汉墓壁画、赤峰市敖汉旗馆藏辽墓壁画等多个项目的保护修复,出版《大召寺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报告》,填补了内蒙古地区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空白。2018年-2020年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壁画保护现状调查,并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壁画保护现状调查报告》,为全区范围内古代壁画资源的整合、建立保护档案、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让北疆地区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通过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讲好北疆文化故事”。武晓怡说。

在内蒙古,古老的壁画在修复师们手中正迸发出时代活力,带着北疆文化智慧走近大众,温润心灵,嘉惠当代。(记者  王磊  白雪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