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学无止境,年轻人爱上了公益课堂!

闲暇时间做些什么?吃吃喝喝太空虚,看剧刷手机有点腻……目前,参加公益课堂已悄然成为当代年轻人钟爱的生活方式。拒绝内耗、聚焦自我成长的他们,正在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低成本学习技能、发掘兴趣爱好,让“学无止境”成为新的人生目标。

报名类表里的年轻人

公益课堂上的年轻人

每周五15时,内蒙古自治区群艺馆的二胡公益课堂上,都会准时响起宛转悠扬的二胡声,在普遍为“银发族”的学员中,35岁的王雪(化名)比较醒目。

“上网得知上海年轻人最近流行上夜校,非常羡慕,就想看看家乡有没有类似的公益培训,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的官网上一搜,果然有,而且是免费的。”王雪告诉记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便在官网上填写了报名资料,开班前,班主任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通知开课事宜,自己的“二胡梦”成真了。

经过近2个月的学习,王雪家那把哑了多年的旧二胡,已经从“呕哑嘲哳难为听”,变得逐渐略有音律,可以拉出《鄂伦春小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之类的经典乐曲。

“来之前并没想拉出什么大雅之音,觉得拉出《易燃易爆炸》《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等流行曲就很好了,没想到越学兴趣越深,每天都要练习一个小时。”王雪告诉记者,公益课堂老师非常专业,非常有耐心,手把手教学,帮着学员调音、绑千金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享受全神贯注的心流,又能深深被艺术陶冶,实在是一种享受。

记者打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官网,在“免费活动”中,看到了公益课堂报名信息,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不仅有二胡、手风琴、古筝、电子琴、马头琴、扬琴等器乐课程,还有拉丁舞、民族舞、合唱、音乐素养、形体课等歌舞类课程,更有插花、茶艺、手工、国画、瑜伽等课程,报名人数几乎场场爆满。记者通过头像和姓名进行推测,报名者多为老年人,但在吉他、插花、拉丁舞等课程中,学员中不乏年轻面孔。

公益课堂课程丰富多彩

市民呼吁公益课堂延长开放时间

在呼和浩特市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上,记者同样检索到了公益培训招生公告,除了有国画、架子鼓、萨克斯、素描、小提琴、钢琴、古筝等常规项目,还有晋剧、二人台、蒙古舞等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项目,辅导老师都是来自文化馆声乐部、器乐部的专业老师,其中不乏屡获奖项的本地艺术“大咖”。

记者了解到,2023年,呼和浩特市文化馆共举办三期公益培训班,每期课程为期一个月,培训设有舞蹈、声乐、器乐、美术四大类32门课程,均由专业老师授课,每期24个培训班,招收学员300多人,满足广大市民的不同需求。

相比社会上一节课数百元的艺术培训,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和呼和浩特市文化馆的免费公益培训,无论从性价比、专业性角度来说,都对学员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公益课堂好是好,可惜时间多放在工作日,年轻人大多要上班上学,没有时间参与。”王雪告诉记者,得知有免费文化资源,自己第一时间推荐给了其他同龄小伙伴,相约报名吉他、拉丁舞,但由于工作时间的原因,小伙伴们都无法前来上课,非常遗憾。

王雪表示,自己之所以能来上课,是因为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她希望公益课堂可以延长上课时间,让更多年轻人“上班族”有机会享受这项惠民公益培训。

认真学二胡

学无止境引领社会风潮

近期,“年轻人为什么抢着上夜校”登上微博热搜,在夜校学习哲学、非遗技艺、乐器的生活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年轻人中蔚然成风。据媒体报道,上海夜校2023年秋季班1万个学习名额,超过65万人在线抢课,143个教学点位、382门课程的9117个线下上课名额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光,大多数课程名额一分钟内就被“秒杀”,500元12节课的公益课堂,成为年轻人当下最心驰神往的消闲方式。

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中,来自各地的年轻人纷纷表示羡慕,“呼和浩特在哪可以上夜校”“鄂尔多斯哪有夜校”等评论引发共鸣,大量内蒙古同城网友跟帖发言,希望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各类技能。

记者注意到,如此呼声下,蕴含着大量的市场需求,目前,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商业夜校已初见雏形。

在小红书社交平台上,一家名为“天天向上成人夜校”的账号,正在招募学员,课程包括书法、口才、马头琴、中医、架子鼓、非遗手工等,价格对标上海的公益夜校,为500元12节课。在该账号的社群中,多为年轻人,大家接龙想要选择的课程,截至目前,书法、架子鼓、中医、蒙古语,成为群友们呼声最高的课程,账号运营者表示,将根据群友们的需求统计,为群友们联系、安排相关课程。

王铭家的架子鼓

聚焦自我成长学习“无用之用”

在很多人的眼中,学习书法、器乐,是“银发族”们退休后的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追求,但在当今的年轻人眼中,学习正在“去功利化”,成为一种不断更新的自我治愈。

29岁的刘博,报名了自治区文化馆的吉他课,她告诉记者,从小就向往弹吉他,希望用吉他奏响周杰伦的歌曲,在弹唱中愉悦身心。“小时候学业太重,父母也不支持,觉得学吉他不如多做几张试卷,自己也不想与父母争执,这个梦想就一直搁置至今。”刘博表示,在父辈眼中,业余爱好属于“闲得没做的”,需要让位于学业,如今可以通过公益课堂将自己“富养一次”,疗愈曾经的遗憾,让童年的梦延续。

“天天刷手机、周末探店吃喝也有没劲的时候,一阵风过去了,什么都没留下,我们还是希望能学习一门技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计划在商业夜校报名架子鼓的王铭告诉记者,自己在家购入了一套电鼓,敲打的时候可以全神贯注,兴之所至的体验仿佛在给心灵“充电”。

“此外,参加夜校或者公益课堂可以让我跟社会有更多的联系,其中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学习架子鼓这项技艺本身。”王铭认为,现在年轻人社交关系比较单调,购物、聊天等互动都通过网络进行,线上跟网友聊到飞起,生活中却未必有很多交流空间,参加培训是一种突破虚无,跟社会建立具体联系的方式。

人类学家项飙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附近的消失”,即年轻人表面上在社交媒体上极为活跃,但又觉得内心孤立无援的现象。记者了解到,对于年轻人来说,公益课堂、夜校,可以帮助年轻人用“回归校园”式的学习体验,发掘个人兴趣,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精神生活,与同城志趣相投的人们建立联系,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公益课堂

由于公益课堂多在工作时间上课,导致学员构成以老年人为主,公益课堂呈现“老年大学化”趋势,让很多年轻人望洋兴叹。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文化馆了解到,目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免费公益培训,呼和浩特市文化馆每期公益培训班根据学员的需求和兴趣,制定每月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并通过呼和浩特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招生公告和培训课程安排,同时根据学员学习的时间、水平、掌握程度等,在每个艺术门类初级培训班的基础上,开设艺术提高班,以满足不同阶段群体的艺术需求。

“未来,文化馆还计划开设影视音乐鉴赏一课,吸引更多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报名公益课堂,”呼和浩特市文化馆馆长张彦军表示,文化馆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未来将对课程设置、课程时间进行调整安排,旨在迎合年轻群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需求,扩大公益课堂的受惠群体,为市民提供多元、高质的学习 平台,将优质的文化艺术服务送到市民身边,有效实现全民艺术普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

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郝儒冰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