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大国治沙·内蒙古新实践】杭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久久为功 让沙漠披绿生金

站在被沙子掩埋的房顶上,杨生金的眼里闪着泪花,“没有国家的生态项目,我们早就该搬家了!二三十年前,一刮大风,我就得‘走’窗户,一夜的工夫,门板早被沙子堵死了,从窗户跳进院子,把堵在门板上的沙子清理完,家里人才能出来。”

66岁的杨生金是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村民,大半辈子没离开过村子,成为当地从黄沙漫漫到绿树成荫的历史见证者。“这个‘沙压房’的房主叫李永祥,被沙子‘欺负’了几十年,沙子压了房顶后,后墙开了一道口子,他家没有积蓄修房,只能举家搬迁到临河区,靠打工为生。”杨生金叹气连连。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开垦,境内46万亩的黄沙动辄遮天蔽日,侵袭田地,掩埋村庄,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面对“沙魔”的肆虐,杭锦后旗人没有屈服,他们一代接着一代投身防沙治沙、造林护林事业中,书写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美华章。今年8月,杭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这份荣誉属于全旗人民!”杭锦后旗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鹏很激动,“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旗里就开始防沙治沙工作。到了2000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你看那条48.6公里长、0.5公里宽的农田防护林带,就是实施‘天保’工程、‘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的结晶。”他指着太荣村北边的3万亩绿色向记者介绍。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农田防护林带两侧天壤之别的风景——北侧黄沙漫漫,南侧则沃野千里。

回想当年植树造林的艰辛,原杭锦后旗治沙站站长李笑叫苦不迭:“为了植树造林,我们在沙漠里搭了帐篷当指挥部,用推土机推条路,再垫上红泥土,人和树苗才能进去。吃饭的时候最发愁,刚出锅的饭菜里就有沙土,一嚼便碜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面对治沙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树苗成活率低等难题,多年来,杭锦后旗林草局实地勘测造林地域,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栽植密度,采取打井、网格固沙、铺设滴灌设备、苗木冷藏避风、高压座水、机械造林等工程措施,提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取得良好的防沙治沙效果。

2019年,杭锦后旗林草局争取到5000多万元的蚂蚁森林绿化基金项目,完成公益造林9.07万亩。“此项目是全国自实施蚂蚁森林项目以来首次单独指定一个旗县完成最大连片面积项目区。”贺鹏介绍,“由于造林技术成熟、把关严谨,平均成活率达90%,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门组织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人员到我旗召开现场观摩会。”置身蚂蚁森林杭锦后旗造林项目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梭梭、扬柴、花棒等固沙植物随风摆动、互相交织,努力向荒沙延伸,顽强抵抗着百米外的流沙侵蚀。

2020年以来,杭锦后旗林草局大力实施产业治沙,采用土地入股形式引进药材生产企业,开展林下经济、药材花卉、育苗育种等多项工程,引种灌木类、宿根类为主的中草药品种16种,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引领周边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林药收入达万元以上;有效整合北郊湿地、东风林场及前进万亩梨园,建成沙漠娱乐、沙漠探险、湿地观光、候鸟观赏、梨园采摘为一体的生态绿色旅游基地,并完善了4.8公里森林康养步道和8.7公里产业路建设,方便市民开车自由出进和适时果品采摘。

2022年,杭锦后旗林草局又引进西北农林大学最新的经济林栽植模式,即“宽行密植、粮果套种、轻简化整形、改良土壤管理、注重生态防控”技术,新建2000多亩高标准经济林,栽植的河套早酥梨亩均收入8000元,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林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500吨冷库2座,小型冷库16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果品储存、销售交易集散中心和600平方米的经济林实验示范基地,走出一条林业增效、产业富民、生态固沙的良性发展道路。

今年,杭锦后旗下达人工造林任务3000亩,目前已完成5863亩、中幼林抚育1万亩、接种肉苁蓉6000亩、远超任务量。面对取得的光辉成绩,贺鹏动情地说:“唯有用汗水才能浇灌收获,只有实干才能不负韶华。我局将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发展生态、久久为功,让沙漠披绿生金,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  薛来)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