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乡风文明看北疆】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83期)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生态节地安葬 让生命回归自然

——包头市石拐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

近年来,为了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石拐区逐渐形成了节地生态安葬现代绿色殡葬方式,鼓励和引导人们对逝者采用花坛葬、树葬、壁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移风易俗工作有效推进。

一、基本情况

石拐区常住人口24745人,65岁以上占18.31%,为了大力弘扬厚养薄葬和绿色殡葬理念,合力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用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石拐区精心打造包头市生态节地葬示范园,通过为丧主提供可降解骨灰坛的壁葬、树葬、花坛葬及草坪葬等绿色安葬的方式(可降解骨灰坛几个月后就会分解融入自然),真正符合让已故亲人“入土为安”的心愿,也有助于缓解骨灰寄存过于集中的矛盾,这种低碳环保的方式既增加绿化面积,又可节约土地,造福子孙后代。

二、主要做法

一是石拐区建设了包头市首家花园式生态人文纪念陵园——九龙生态人文纪念园,也是内蒙古地区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环境最美、服务最好的节地生态葬基地,占地面积800余亩,绿化面积近500亩,将树葬、花坛葬、壁葬等多种葬式自然融入陵园景观,融墓于景,把陵园变成公园,消除人们对传统墓地阴森感觉,真正让陵园融入城市景观中。看到这么优美的九龙生态人文纪念园,清明节参加集体祭祀的王阿姨感慨的说“我想要树葬、花葬或是壁葬,希望未来孩子们在清明节,就像古时的上巳节,可以带着家人去踏青游玩,享受难得的春季时光,而不需舟车劳顿地来看一个石碑。”

二是石拐区推行“公益性生态节地葬”,为群众免费提供生态节地葬墓穴。生态节地葬不仅节约土地,也降低了安葬成本,受到老百姓认可。生态节地葬中的壁葬每个墓穴占地面积不到0.3平方米,仅仅是一个骨灰盒的大小,整个壁葬做成各种造型,前面每个壁葬墓穴上写着逝者的名字,背面则是富含历史文化的浮雕,旁边“陪伴”它们的则是秀丽的风景。赵先生母亲生前就希望能把自己的骨灰与花草同葬,母亲去世后,赵先生便向石拐区民政局申请了花坛葬服务。赵先生说:“今后我们只要看到花海时,就能想起她慈祥温暖的笑脸,我们对母亲的思念也会像花海一样,无限绵延。”像赵先生母亲那样现在许多老人选择草坪葬、壁葬、花坛葬和树葬生态葬的方式,让生命重归自然。

三是石拐区从2018年至今连续三年多次举办公益性代祭追思活动,为逝者家属搭建了寄托哀思的平台,活动现场通过用宣读祭文、敬献花篮、瞻仰遗像、网上祭祀等低碳环保方式进行文明祭奠;用献一束花、吟一首诗、植一棵树、写一张思念卡、清扫墓碑等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用回忆先人抚育之恩,向后人讲述先人生平事迹的方式,弘扬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表达良好的祝愿,通过为逝者家属搭建集体祭祀活动,引领了节俭、文明、科学的绿色殡葬新风尚。2023年清明节期间,在包头市九龙生态人文纪念园举办了“移风易俗、感恩思念、共创文明”集体共祭仪式,市区领导及逝者家属代表数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在集体共祭仪式上,为逝者默哀、鞠躬、献鲜花以此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前来参加集体共祭仪式的逝者家属说:“没有烟熏火燎,只有诗文与鲜花,这样的祭扫更有意义。”

三、主要成效

(一)更惠民,殡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已建成生态节地型墓穴542穴,其中树葬278穴、草坪葬50穴、花坛葬78穴、壁葬136穴。2018年至今,连续举办三届公益性生态节地免费安葬活动,安葬54位逝者,2023年计划再建设208穴公益性生态葬墓穴,提供给包头市民免费使用,从而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费用压力。

(二)更绿色,节地生态安葬为更多群众接受。推行节地生态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节地生态葬象征着生命长绿、精神永存,是文明进步的体现,逝者与大自然花草树木融为一体,让植物的生长延续逝者的生命和精神,既是“入土为安”传统观念最贴切的体现,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虽然选择生态安葬的不多,但每年都有增加。”石拐区民政局负责人说。

(三)更规范,节地生态葬实现人文关怀。通过大力宣传引导,新型、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渐入人心,有序整治了乡村殡葬领域的散埋乱葬、丧事攀比等,推动丧俗改革,深化移风易俗。定期举办的集体共祭仪式传递了一种新型的祭扫方式,摒弃点香火、焚烧纸钱、鸣放鞭炮等陈旧的祭扫方式,让人们寄托哀思、缅怀亲人更加文明、更加温馨,让社会更加和谐。

四、推广理由

一是创新祭祀方式。开展节地生态葬集体共祭仪式,在包头市乃至自治区尚属首次,为包头市殡葬改革拓展了新的渠道。

二是减负身后事。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加大公益安葬服务有效供给,进一步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更好地保障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需求,促进移风易俗工作。

三是推动生态文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推动合理利用殡葬用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责任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