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78期)

前 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移动“宴会厅”为红白喜事“减负”——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宜里镇马鞍山村移风易俗案例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宜里镇马鞍山村因地制宜移风易俗,通过线上审批,发动群众互帮互助,利用移动“宴会厅”将红白喜事简约化,让乡土氛围更浓,让百姓更节省,让群众更温暖。

一、基本情况

宜里镇马鞍山村常住人口148户376人,下辖5个村民小组,最远的村民小组距离行政村所在地30公里。过去村民家有个红白喜事,不仅要往返几十公里,挨家挨户通知到,还要摆酒席、请车队、比阔气。尽管村干部多次做工作,签村约、讲道理,但遇到事群众还是相互攀比。为解决这一难题,真正将村规民约落到实处,实现移风易俗,马鞍山村两委引进“为村”管理平台,通过雇佣大篷车,办起了移动“宴会厅”,实现红白喜事统办简办,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村民举办宴会的成本,也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更使村风村俗风清气正。

二、主要做法

(一)村民红白喜事网上报备,民风民俗数字管理。过去村民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先想到的是雇人、雇车,如何操办,现在村民首先想到的是通过“为村”平台中的“村民说事”向村两委报备。村两委接到“单”后,首先会对村民报备的事项进行审核把关,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升学宴”“入伍宴”等不准办的宴会不办,红白喜事等能办的宴会简办。通过审核后,村两委还会在“为村”APP上将村规民约发到每一名村民的手机上,然后再将具体哪一家的什么事,这些详细消息通知到村民。同时,村里红白理事会也开始着手组织筹备具体工作。

(二)红白理事会统筹调度,村民互助合作。红白理事会率先召集本村组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有威望的村老安排任务,村老组织人手到村民家中帮忙。从上灶的大师傅到后厨的洗碗工,从主持的司仪到搭棚子的力工都是本村的村民,大家相互合作,义务帮忙。过去村民家里的红白喜事,都要到镇里订酒席,一场宴会就得1-2万,现在移动“宴会厅”来到村民家中,全部费用可以节省一半。过去酒席是先到饭店定菜,现在夏天先看村里谁家园子里有什么菜,冬天则去定点的菜店统购。马鞍山村通过组织移动“宴会厅”进一步简化宴会程序,让统办简办成为村屯红白喜事的新风俗。

(三)村民事后及时反馈,移动“宴会厅”引领风向。红白喜事结束后,村民不仅没有了攀比和浪费,还可以通过“村民评”栏目向村两委反馈意见,这使得红白理事会能够在与群众的交流中,不断得到群众认可。移动“宴会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民红白喜事筹办方式,同时在服务中通过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以及政策宣讲等方式引领村民习俗风向,截至目前,马鞍山村张贴宣传标语51条,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200余份,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率和知晓率,形成村民团结,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成效

通过组织移动“宴会厅”,加强数字化管理等措施,使得马鞍山村整体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办事成本更节约。过去村民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严重,现在仅宴请一项便能为村民省上万元,同时形成了“喜事新,丧事简;不浪费、不攀比”的良好氛围。

(二)邻里关系更和睦。正是村民之间的邻里互助,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小矛盾,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村风更正,村民凝聚力更强,村屯更有温度。

(三)干群关系更和谐。通过组织移动“宴会厅”,村民互助等方式让村民看到了村两委的付出与努力,对村两委更信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四、推广理由

一是数字化管理使移风易俗更有抓手。将群众需求、当地风俗与数字化管理手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而且使移风易俗更有抓手。

二是理事会统筹让村规民约更接地气。通过移动“宴会厅”的统办简办,让村规民约更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了群众“因为面子,丢了里子”的情况发生。

三是互助合作让红白理事会更具影响。红白理事会和村老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有具体职责,使其能够在群众中得到广泛认可,从而令这一移风易俗的组织更能发挥作用,更具影响力。四是邻里互助中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村屯社会中,群众互帮互助,增强了彼此感情,增进了村屯中不同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和友谊,促进了民族团结。

[责任编辑: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