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北疆新实践|一条路 ,唤醒深山里的红色记忆

一条路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一条路架起了沟通渠道,打开了致富大门,实现了产业兴旺。

九峰山的深秋,仿佛打翻了调色盘一般绚丽多彩。沿着新修的一条蜿蜒小路,记者一行驱车驶入大山深处。渐渐地,远处一抹鲜艳的“中国红”映入眼帘,那是土默特右旗九峰山管委会耳沁尧村北的毛主席纪念碑。

迫不及待地,大家朝着纪念碑驶去。山顶视野极为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村子,高17米的纪念碑巍然耸立。碑前,摆满了祭奠者留下的花束,寄托着人们对伟人的深情追思,勾起了47年前那段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为了表达缅怀之情,耳沁尧人民公社号召全体社员每人集资五毛钱,自愿集资资金,在村里修建了毛主席纪念碑。今年77岁的李兰弟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依然热泪盈眶,她说:“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民有的拿出五毛钱、有的拿出一块钱,没钱的就拿出攒着准备过年吃的鸡蛋,经过5000多名社员的自发捐款,修建起了这座纪念碑。”

1977年9月9日,纪念碑落成典礼上,人们站在纪念碑前默哀,表达对伟人的深切怀念。从此以后,纪念碑成了村里最神圣的地方。

47年间,村里几代人默默守护着这方红色圣地。李利强是目前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中年人,多年来他一直自发担负着保持纪念碑干净整洁的工作,守护纪念碑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更是一种责任。

如今,一代又一代村民从山里走出去,去往城市、乡镇开始新的生活。当年5000多人的耳沁尧公社,如今只留下1000多人,常住居民更是不足两百人。但即使是离开了村子,纪念碑依然是耳沁尧村民心中最深的惦念。

今年国庆节,原来在耳沁尧中学教书的20多名老师相约回村,第一件事情就是瞻仰纪念碑。从小在耳沁尧村长大的于学慧告诉记者,他父亲原来在耳沁尧中学教语文,总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修建纪念碑的故事,纪念碑也成了村里小伙伴童年相约玩耍的地方。“现在我们都已经离开村子,奔赴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但纪念碑依然承载着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修建纪念碑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我们。每到周末,我总会带孩子回村里,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瞻仰纪念碑,希望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于学慧说。

游走在秋日的耳沁尧村,原来耳沁尧公社的中国银行、学校、邮政局等旧址依然保存完整,无声诉说着这里的繁华过往。一条通往村外崭新的水泥路直接修到了村口。“村里的路修好了,你们多会儿想回来就回来吧,这次方便多了。”看着崭新的道路,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赶紧给城里的儿子打去电话汇报喜讯。

这条长约6公里的路,是耳沁尧村的第一条水泥路。它结束了这里“村里人出不去,城里人进不来”的历史,也承载着全村的新希望新梦想。对于未来,耳沁尧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文开充满期待,他说:“如今村里修了路,大家在游览九峰山美景的同时,也能来我们村瞻仰纪念碑,听听红色故事,相信我们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蔡冬梅 路兴 马芳 马嫣然 郭娜  云夏阳

[责任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