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培养更多非遗“守艺人”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典,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盛会。在观看杭州亚运会的颁奖仪式时,我们注意到每位获得奖项的运动员都收到了一束精美的花束——“硕果累累”。相较以往大型赛会,“硕果累累”是第一次加入了花器的颁奖花束。花器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制作而成,可永久保存,定格运动员获奖的喜悦瞬间,极具收藏和使用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非遗“手艺人”可以为我们的非遗提供文化、技能、资金等支持,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自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至今,我国非遗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依然存在着种种困境。因此,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职业技能及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非遗专业人才,让更多“手艺人”成为“守艺人”,仍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

做好顶层设计,为非遗“手艺人”传承提供肥沃土壤。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保护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非遗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加强对非遗“手艺人”的保护和扶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非遗手艺传承人开展各种传承活动,搭建各种非遗文化节为平台,通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非遗文创作品展销会等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非遗文化活动,扩大覆盖面,促进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守艺创新和传承研究。

完善各种政策,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非遗“手艺人”培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各类人才参与非遗“守艺人”工作。同时,建立乡村非遗人才数据库,做好本土优秀人才识别、储备工作,摸清非遗本土手艺人数量,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专人拍摄记录非遗手艺人的技艺片段,推动非遗手艺的传承稳健化、科学化、长久化,从而避免一些非遗技艺中的“独门绝技”“冷门绝学”,因暂时没有“守艺人”的参与而遗憾终止。

建立联动机制,实现非遗守艺人“零距离上岗”。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深化非遗产学研合作,引导研究机构、企业加入非遗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建设非遗工坊、打造人才创业就业基地等方式,共同完成对非遗“手艺人”的培养,让手艺传承人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浸润式学习,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技艺传承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由“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转变。做到师徒关系更加紧密、教学成果更加丰富,引导学生明确职业选择,真正为非遗“守艺人”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零距离上岗”。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之,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应采用发展的眼光,做到与时俱进,完善非遗“手艺人”保护政策,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做好后继人才培育。只要大家都从心里重视起非遗文化,那么,每个人都将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做出贡献的“守艺人”,就能一起去重现那些记忆深处的东西,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进文化自信与自强。(张天放)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