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神舟十七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10月19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准备转运。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10月19日已转运至发射区。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幕

10月18日,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场馆——成都科幻馆内,人们走在“时空隧道”内。

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开幕,这是这一世界性科幻文化主题活动首次走进中国。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红嘴鸥,来了!

10月16日,游客在昆明市滇池边喂红嘴鸥。

近日,随着第一批红嘴鸥抵达滇池水域,云南昆明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观鸥季。红嘴鸥的到来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赏鸥,与鸥同乐。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慢火车”穿行黔北山区三十载

10月17日,5630次列车到达桐梓站后,村民携带农产品下车。

往返于遵义、重庆间的5630/5629次列车自1993年4月开行以来,一直是沿线山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这趟列车全程运行约300公里,历时7个多小时,沿途停靠21个车站。由于票价低廉、停靠站点多,部分沿线的村民通过这趟列车携带农产品进城售卖。三十年来,这趟“慢火车”一直默默带动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 从我做起

10月16日,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城东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体验采收红薯。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各地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少年儿童认识粮食、体验秋收,培养孩子们爱惜和节约粮食的意识。

新华社发(蒋克青摄)

河北滦南:秋盐收获忙

10月14日,工人在河北省滦南县嘴东经济开发区盐场收获秋盐。

近日,河北省滦南县盐业生产企业,抢抓晴好天气收获秋盐,盐池内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据介绍,该县盐田面积达15000亩,年产原盐达5万多吨。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布达拉宫“年度美容”

工作人员对布达拉宫外墙喷洒涂料(10月18日摄)。

近日,西藏布达拉宫开始进行粉刷维护工作。为使经过一年日晒雨淋的红墙白壁保持鲜亮光彩,每年秋冬交替时节,布达拉宫外墙都要进行粉刷“美容”。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长春:缤纷秋色入画来

10月19日,游人在长春市百木园内观赏秋景。

金秋时节,吉林省长春市秋意浓郁,景色如画。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重阳前夕百家聚 欢庆节日品幸福

10月19日拍摄的华岩镇石龙社区“长寿宴”活动现场(无人机照片)。

重阳节前夕,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石龙社区开展“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主题活动。600余位年满60岁以上的社区老人共享“长寿宴”,在欢声笑语中迎接即将到来的重阳节。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广交天下客 汇集“一带一路”合作商机

10月15日拍摄的第134届广交会现场。

第134届广交会吸引众多海内外参展商、采购商,其中参加进口展的4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家企业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企业占比约六成,参会的重点市场采购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较上届同期增长11.2%。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西藏建成高标准农田422万亩

工作人员驾驶农业机械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曲果强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收获小麦(10月12日摄)。

近年来,西藏积极实施耕地改造,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提升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据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西藏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64%。据介绍,西藏高标准农田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西藏墨脱:传承数百年的竹编技艺

在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巴登村,一名村民在编织竹筐(10月11日摄)。

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巴登村,是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聚居的一个村落。巴登,门巴语意思是“直直的藤竹”。

墨脱盛产竹子,竹编技艺是当地门巴族群众的“绝活儿”。在巴登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利用农闲时间编织竹器,在守护传承百年技艺的同时实现增收。门巴竹编技艺也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杂技之乡”特色杂技小院练功忙

10月18日,杂技学员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于集镇东街一特色杂技小院练习杂技(无人机照片)。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是著名的“杂技之乡”。近年来,吴桥县依托独特的杂技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杂技人才培育工程,在全县17个杂技专业村打造特色杂技小院,积极推进杂技文化传承发展。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千校万岗”2024届首场线下招聘会在上海举行

10月16日,毕业生在招聘会上了解招聘信息。

10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千校万岗”2024届首场线下招聘会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本次招聘会共有310多家企业参与,吸引上海50多所高校的7000余名大学生参加。本次招聘会是共青团服务2024届高校毕业生的首场线下招聘会,共青团陆续还会举办“央企云招聘”“就业有位来”“青联/青企协直播送岗位”等招聘活动。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24春夏上海时装周精彩纷呈

10月15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时装。

10月15日,荷木HEMU“风雅之颂”新品发布会在2024春夏上海时装周上举行。

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 摄

国际减灾日 安全进校园

10月13日,消防员在贵州省开阳县第二幼儿园带领孩子们模拟火灾现场紧急疏散。

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各地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以提高师生应急避险与安全自救能力。

新华社发(袁福洪 摄)

“北大仓”秋收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的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的地点进行晾晒(无人机照片)。

眼下,“北大仓”黑龙江省正值秋收季,各地农民抢抓有利时机,在加快秋收进度的同时,推进秋整地工作,为明年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秋日牧歌”

10月16日,明安宝低头亲吻自家的马匹。

金秋时节,天气转凉,鄂尔多斯草原上一片金黄。居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牧民道尔吉与父亲明安宝一家牧忙喂牛羊,闲时抚琴瑟。秋忙之余,父子俩会参加当地特色民间表演艺术活动——“乃日”。

明安宝已经91岁,曾经是当地的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院长。2018年,明安宝组织周边老人一同组建了老年人“乃日”乐队,他们定期排练并参加各项演出活动,在传承“乃日”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牧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收获的季节里,明安宝父子俩把朋友叫到家中,用美食和音乐一同庆祝秋收的喜悦,一首欢乐的“秋日牧歌”在此奏响。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五兽首铜像重聚圆明园

10月20日,观众在“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上拍摄。

10月18日,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十二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铜像,与在2020年12月1日正式回归圆明园的马首铜像一起,亮相“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这是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五兽首首次重聚圆明园。此次展览陈设在圆明园博物馆,展览持续到10月29日。

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的构件,该组喷泉将代表东方的十二生肖文化与西式喷泉建筑相融合,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艺术造诣、审美水平和科技价值。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塞罕坝秋景

10月14日在河北承德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秋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