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众议长持续难产,美遭遇“最严重制度性危机”

在三选无果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众议院共和党人当地时间20日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不再支持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吉姆·乔丹担任众议长候选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乔丹是自本月3日共和党籍前众议长麦卡锡因本党“内战”被投票罢免以来,众议院共和党人提名的第二位众议长候选人。

此前,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史蒂夫·斯卡利斯曾获提名,但随后因自认无法获得党内足够支持而退出竞选。

有评论称,从年初麦卡锡历经15轮投票才当选众议长,到现在共和党内部甚至难以推出一个公认的本党人选,众议长“难产”已经成为美国政坛数十年来遭遇的“最严重制度性危机”之一。

三次表决,对他的支持“不升反降”

美国国会众议院现有433名众议员,共和党阵营和民主党阵营分别有221人和212人。要当选众议长,候选人需在全院表决中获得简单多数、即217名议员支持。

尽管共和党是众议院多数党,但乔丹在党内所获支持却不升反降。

在众议长选举前两轮投票中,分别有20名和22名共和党人未投票支持乔丹。而到第三轮表决时,反对乔丹当选的共和党众议员进一步增加到了25人。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截图

随后,众议院共和党人决定不再支持乔丹。与此同时,共和党研究委员会主席、俄克拉何马州共和党籍联邦众议员凯文·赫恩宣布竞选众议长。

按计划,众议院共和党人将于当地时间23日下午商讨议长候选人新人选,并于当地时间24日上午进行党内投票。

不过,目前共和党人还没有就乔丹的替代人选达成共识,届时能否选出新的议长候选人还不得而知。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要知道,在正式选出新议长之前,众议院实质上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推进任何立法议程。

但时至今日,这场引起全球围观的政治闹剧已近三周时间,不仅共和党内部分歧巨大,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党争更是日益激化。

有民主党人近日提议,共和党人可以选择与民主党人合作。这立即引发部分共和党人的强烈反弹。

共和党议员吉姆·班克斯称,与民主党人合作将是对共和党选民的“历史性背叛”,意味着“我们不配当众议院的多数党”。

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美国党争为何激烈到如此地步?

有分析指出,根本原因就是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之下,对政客和政党而言,个人和党派私利高于国家、社会和民众利益,一些政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路透社和益普索集团不久前联合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近三分之二(约64%)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两党政客因执迷于党派斗争而无法正常履职。

路透社报道截图

英国《卫报》也在一篇报道中指出,目前美国人对国会和联邦政府的支持率已接近历史最低点,大多数人对美国政治体系的未来几乎没有信心。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这份报告,将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这不是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第一次“难产”。

今年1月,历经5天多达15轮的“马拉松”式表决,共和党人麦卡锡终于和党内极端保守派达成妥协,得以当选。

这也是美国国会在南北战争后的165年以来耗时最久、投票次数最多的一次众议院议长选举。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没想到,仅仅不到十个月,不仅艰难当选的麦卡锡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投票罢免的众议长,接任他的人选也因为共和党“内战”如火如荼而迟迟摆不上桌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指出,众议院议长“难产”,实际上是共和党内部不同政治力量谋求利益最大化而无法形成合力的政治恶果,也是美国政治碎片化和党争极化这种新态势的一个重要体现。

目前这种碎片化和极化是两党之间势同水火、两党内部派系林立且相互牵制的反映。

议长再次“难产”必然加大11月中旬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可能性,进而也会招致选民对于共和党更大的不满,从而可能会对2024年共和党的整体选情不利。

一段时期以来,众议院权力真空状态已给美国内政和外交带来诸多不便。

眼下处于“瘫痪”的众议院面临的更直接问题,是多项议题难以推进。其中,就包括美总统拜登提出的超过千亿美元的同时军援乌克兰和以色列计划,以及为避免政府“关门”、需要在11月中旬之前批准的联邦政府财政拨款法案。

就在20日当天,美国财政部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3财年收支报告。

报告显示,由于与2022财年相比收入的降幅远超支出的降幅,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赤字扩大至近1.7万亿美元,为有记录以来第三大缺口,相当于美国该财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3%。

美国《巴伦周刊》报道截图

不断扩大的赤字缺口表明美国面临长期的财政风险。近几个月来,全球经济学家、政治家和信用评级机构都对此发出了警告。

有美媒分析指出,共和党强硬派为避免政府“关门”提出了进一步削减开支的要求,但正是基于这一要求的协议导致了麦卡锡的下台。

如今,共和党在由谁来领导他们的问题上仍存在分歧,这无疑将使11月中旬前必须达成新财政拨款法案的政治谈判变得更加困难。

路透社报道截图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