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守望相助一家亲】新农村里创造新佳话

3天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呼和浩特市旅游消费达5亿元以上—— 2023年7月,一场生态恼包村音乐节再次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到这个“网红村”上。

曾经这个依山而建的小山村靠天吃饭、贫瘠破落,现在走进获评网红打卡胜地的恼包村,亭台楼阁,游人如织,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惊叹。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隶属新城区保合少镇的恼包村,是由来此地垦荒谋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居形成的村落。恼包村现有959户3100人,是个由汉、蒙、维、满、回五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也共同见证了恼包村的巨变。

75岁的恼包村村民李林珍祖祖辈辈都在恼包村生活,儿时的记忆里,村里人种着几亩旱地,靠天吃饭,碰到天灾连口粮都成问题。

“2009年,李书记回到村里后,村子的面貌开始发生了变化。”李林珍老人说。

老人口中的李书记是恼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李恒彪也是土生土长的恼包村人,自己外出打工创业后,惦记着恼包村的父老乡亲,又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共同奋斗,将恼包村建设成如今业兴村美的新农村。

恼包村党总支部、村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产业兴村之路。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左边是我们的文旅产业园区,那儿是商业街,超市、饭馆都有。我们村发展主要就靠‘生态+文旅’,目前全村村民利用集体搭建的生态文化旅游平台总创收超过3亿元,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万元。”恼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说。

截至2022年底,恼包村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生态绿化面积16.6万平方米,建成了恼包国际交流中心、旅游接待中心,还成立了涉及文化旅游、影视传媒、自来水、供热、物业、电子商务、餐饮、酒店管理8家集体制公司。近年来该村接待国内外各地游客近2000万人次,为当地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6000多个。村集体搭建的文旅产业平台年创收达10.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1600元增加到了2022年的35000元。

同恼包村的“生态+文旅”的发展路径不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曙光村走的是一条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子,但同样焕发着勃勃生机。

汽车在曙光村中驶过,一路所见皆是高大敞亮的农家院落、整洁平坦的乡间道路,车行到一处,“正北方云仓”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

“这里以前是伊利的奶站,后来闲置了,村里大学生毕业回来创业就提供给他们了。”曙光村党支部书记高二忠介绍道。

蒙古族小伙高宇是土生土长的曙光村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高宇决定和发小回乡创业,高宇大学主修的经济学,发小学的电子商务,两人考量再三,决定用自己所学开启创业之路。2017年,内蒙古正北方云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根据当时电子商务的市场我们决定做一个能节约电商成本的项目,于是就有了仓储物流的定位。考量到电商的云仓需要的场地大,市区租用场地费用高,我们结合用工等因素决定把公司建在村里。”高宇说。

走进正北方云仓的打包车间,工人们在有序地进行分装打包工作。“电商的订单推送到我们系统里后,我们负责商品的打包、仓储、物流。2019年正式运营以来,高峰时能达到月发30万单。”高宇介绍说。

从最初的10名员工到现在的50多人,正北方云仓在自身发展同时为村子提供了近50个劳动岗位。“又不耽误照顾老人小孩,待遇也相较之前打零工的时候提高了。”村民李志英对自己和公司的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曙光村里有一条路叫作民族团结致富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能去到曙光村的另一个产业亮点——内蒙古蒙苗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在呼和浩特的蔬菜育苗市场占有率达到70%的工厂化育苗企业2015年落户在曙光村。

“高书记从宁夏邀请我到曙光村创业,当时免费给我提供了温室,从最初主要解决村里用苗问题,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曙光村上上下下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内蒙古蒙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鹏说。

“我们全国各地选取新品种,经过示范,找到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品种再做推广,比如现在市面上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最早是我们引进呼和浩特的,现在全市一年的种植规模就能达到1000多万株。”曹鹏说。目前,内蒙古蒙苗科技有限公司年培育种苗量在5000万株左右,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高标准育苗温室有12栋,有30名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在这里就业。

“2022年曙光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6480元,村集体收入87万多,今年能达到103万。为了村民共同富裕,碰到啥困难我们都要克服,一个村民都不能落下。”高书记坚定地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村庄。

2022年曙光村获得了自治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新时代的新农村,不论是恼包村的今昔巨变,还是曙光村的日新月异,新农村里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只为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记者  秀花  郑学良  王雅静   敖日格乐  彩红  奈日嘎)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