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沿着黄河遇见海丨巴彦淖尔:总干渠绘就的丰饶之地

“二黄河”滋养着河套平原

今年72岁的武玉良,对少年时代修总干渠的经历仍然记忆尤新。对他这代巴彦淖尔人来说,修总干渠是家家户户都曾参与过的事情,当年从十五六岁到六十岁的壮劳力,几乎都要参加挖渠。武玉良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滩村人,上个世纪60年代初,15岁的武玉良和父亲、哥哥一起参与挖总干渠。当时,挖渠都是在农闲的时候,十一二月的磴口,天气已经凉了,但挖渠大军在野外依然干得热火朝天。

安享晚年的武玉良

那几年的野外劳作,给武玉良留下了腰疼的毛病,但也成为他一生的精神财富。总干渠修好了,家乡的土地变得旱涝保收,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直到六十八九岁,武玉良才不再耕种,而他儿子也早就成为了村里的种植大户,靠着种甜瓜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他的孙子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家务农。一家三代人的富裕生活,全靠富饶的河套土地。

河套灌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说到水,每个巴彦淖尔人都会联系到俗称“二黄河”的总干渠。总干渠西起三盛公水利枢纽,全长230公里,横贯整个后套平原,是河套灌区引黄输水大动脉。

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黄河流经巴彦淖尔345公里,给这里带来了富庶与文明,但也把水患的难题留给了河套地区。“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耕地年年变,荒草长满田”一直是河套灌区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初期,初具规模的河套八大干渠都是直接从黄河开口引水,每年春季开河放水之后,渠里的水要流到秋后,等秋灌结束后再组织大量的劳力去封堵河口,这就出现了取水用水的严重问题:枯水时,大小渠口向黄河争水,大强小弱,上优下劣,许多土地干旱歉收或绝收;水大时,洪水就会漫过渠堤,淹没大块良田沃土,形成洪涝灾害。

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总干渠的起点

抗御水旱灾害,从根本上提高灌区灌排能力,成了巴彦淖尔人心中的一个强烈愿望。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其中就列有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大力发展河套水利事业等大型建设项目。

1957年,北京勘测设计院拿出了《黄河流域内蒙古灌区规划报告》并获得国家批准,这个规划史称“五七规划”,主要内容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以拦河闸大坝、总干渠进水闸为主要工程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以此确保为河套等地稳定可靠地引入黄河水,其下布设输水总干渠,从东到西承担河套、三湖河、萨拉齐等灌区的输配水任务。

收到内蒙古自治区下达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及总干渠工程的土方施工任务后,当时的巴彦淖尔盟盟委向全盟人民发出倡议,“因工程量大、时间紧、任务艰巨,要求全盟各族人民一定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争取早一天完工,早一天受益。”

1958年11月,当时的巴彦淖尔盟举全盟之力动工开挖总干渠。二黄河建设时期集中在冬春农闲时节,天寒地冻的黄河边、田野里,近3万名河套儿女挥洒汗水和热血,以改天换地的信心和勇气,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凭借双手创造奇迹。

当时施工机械极度匮乏,就连最基本的劳动工具——扁担、箩筐和铁锹都是群众自备的。艰苦的条件,没有吓退勤劳勇敢的巴彦淖尔人,反而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斗志。曾经的“英雄担”“老虎队”“铁姑娘战斗队”的称号背后,留下了一段段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

1967年6月,总干渠工程全线竣工通水。十年间,作为河套灌区输水大动脉的总干渠工程累计完成工程土方量1977万立方米,其中仅有387.7万立方米为机械开挖,其余1589.3万立方米均为人工开挖,占工程总土方量的80%以上,比一个西湖的蓄水量还要多。从此,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通过总干渠长久滋养着巴彦淖尔大地,为巴彦淖尔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总干渠工程通水后,黄河水通过总干渠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全灌域可控调节,河套灌区土地灌溉面积由300多万亩逐年增加到1100多万亩,旱涝保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年均约46亿立方米黄河水经由灌区10.36万条、7级灌排渠(沟)道的接力输送滋养河套大地。

总干渠工程,是河套灌区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为宏大、建设过程最为艰辛、产生效益最为可观、对地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水利工程,也是黄河流域流量最大的人工开挖输水渠道,河套灌区因此成为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讲解河套水利历史

依靠总干渠源源不断的灌溉滋养,河套人民创造出一个个农耕奇迹:农民人均耕地10.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5倍;粮食年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亿斤,快速增长到近些年的60亿斤以上;“吨粮田”占巴彦淖尔市粮食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今,河套灌区已成为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大粮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此外,总干渠还为巴彦淖尔市大小湖泊、湿地、公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补给,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条件,有效发挥了农田灌溉、生态补水、防汛固沙的重要作用,使整个河套灌区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成为地球干旱荒漠化地带一处稀有的绿洲、祖国“三北”防护林的重要基地,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几十年来,总干渠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套灌区被水利部两次确定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灌区,2019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2年获得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试点任务,为全国灌区信息化试点工作贡献了大量经验与成功案例。

总干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河套儿女的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千千万万巴彦淖尔人勇敢拼搏、建设家园、创造明天。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记者 张圆 蒙古乐 樊文礼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