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68期)

前 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惠民礼葬”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案例

杭锦后旗蛮会镇以整治散埋乱葬、建设安葬基础设施、提升公墓利用率、规范丧俗方式为着手点,积极培育现代殡葬新风尚,引导群众转变丧葬观念,使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基本情况

过去受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蛮会镇农村地区殡葬不良风气盛兴,散埋乱葬行为屡禁不止,“耕地田中坟”、“村民屋边坟”、“河堤湖岸坟”随处可见,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长期存在,成为制约乡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枷锁。近年来,杭锦后旗蛮会镇聚焦殡葬领域的重点难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新实施“惠民礼葬”专项行动。

二、主要做法

(一)整治散埋乱葬。为进一步推进殡葬移风易俗,蛮会镇把殡葬改革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殡葬领域重点整治问题及责任分工统筹抓好协调、组织实施、督导检查及整改落实等具体工作。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专题会议7次,研究部署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工作。出台《蛮会镇关于清理整治散埋乱葬的公告》坚持控增量、去存量、防变量,对违建墓地进行系统治理,过去3年全镇整治“三沿七区”违建墓地上百座,实现“见山见水不见坟,见林见绿不见墓”的目标。

(二)推进安葬基础设施建设。蛮会镇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立足于镇情,把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打通殡葬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村庄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生态保护等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经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多次深入各村调查摸底,反复听取意见基础上,以新堂村散葬坟片区作为先行试点,改造建设成为全镇首个公益性墓地,在公墓建设上不搞“一刀切”,不一味实行树葬、草坪葬,充分尊重群众历史传统和现实意愿,又符合现殡葬政策和改革方向,规划设计遗体节地型和骨灰节地型墓位,共占地35亩,墓穴600余座,骨灰墓位面积不超1平方米,遗体墓穴面积不超4平米。为了维持后续的管理,只会收取一定的维护费用,墓地每平米150元(本村村民不收取费用),合算下来殡葬费用最多只花1500元便可完成逝者“入土为安”,相比运往距离蛮会镇最近的经营性公墓不仅节省了约50公里的路程还极大程度减轻了逝者亲属的经济负担。同时要求速葬,即最多放置3天,减少丧主负担。公墓坚持由政府主导、村集体成立专门的管委会进行运营和维护,既保持公益属性,又缓解集中整治违建墓地后续迁坟安置和群众殡葬服务需求的矛盾,自公墓建成后使农村殡葬乱象得到有力整治。

(三)提升公墓利用率。一是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每逢村里有白事的时候,红白理事会总是前期上门做工作,帮助指导丧事承办人文明、节约办理丧事,同时红白理事会成员必须带头履行家人去世进公墓,实现文明丧葬;二是把深化殡葬改革纳入《村规民约》,提倡生前尽孝、丧事简办,避免奢侈攀比,让“厚养薄葬”逐步成为村民共识,全镇16个村(社区)、135个村(居)民小组全覆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三是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和好家风好家训作用,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将家人去世进公墓纳入评选考核细则,倡导全社会敬老孝老等传统美德;四是将殡葬从业人员和“阴阳先生”加入到殡葬改革的参与者和解说员,大力宣传孝顺父母,厚养薄葬、绿色生态的殡葬理念,提升公墓利用率。

(四)规范丧俗方式。在宴席举办方式上,鼓励村民们使用价格更为合理的流动餐车,并严格控制宴席标准,每桌菜品标准控制在700元以内,以本地食材为主,酒则使用本地自酿“蛮会骏马”每瓶不超过40元,烟每盒不超过20元。餐车最多容纳15桌,相较于在酒店承办酒席,动辄几十桌,一桌高达上千元的高额费用,多数村民比较接受流动餐车;提倡直系和三代以内亲属礼金不超过500元,其他亲朋好友随礼不超过200元,文明节俭,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逐步形成。

三、主要成效

从大操大办到文明治丧,从散埋乱葬到公墓安葬……蛮会镇殡葬改革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公墓建成后共安葬了313人,现在镇上的居民都认可“惠民礼葬”。自此,蛮会镇农村饱受群众诟病的陈规陋习、散埋乱葬得到遏制,群众办丧时长由7—9天缩短至2—3天,丧葬支出平均每例节省4万元,不仅减轻了群众“身后事”负担,绿色文明的丧葬观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于不动声色间展露雏形。

四、推广理由

农村殡葬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蛮会镇实施“惠民礼葬”,不仅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而且有利于促进移风易俗,提振乡风文明。

[责任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