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原哥说事 | 这一大波雕塑,让呼市的城市品位陡然提升

说起雕塑,呼和浩特给我这个外来户最早的记忆,就是中学课本中昭君出塞的雕塑。直到今天,这座雕像还伫立于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内。还有一个,就是在老内蒙古博物馆楼顶上方的骏马雕像。原哥敢打赌,直到上个世纪末,凡是到过呼市的人们,对这两尊雕像肯定都不陌生。那个时候,人们还很少用“地标”这个词,但是上面的两个雕像毫无疑问就是呼和浩特的两个地标:一个诉说着呼和浩特这座历史名城的久远,另一个则展示着五星红旗下,被解放的内蒙古人民昂扬奋进的激情与豪迈。或许,这也就是雕塑这门艺术的社会意义吧:表现历史、对话时代、畅想未来。

当然,后来的呼和浩特市内又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它们有的在建筑群内,有的在公园路边,有的在景区各处,有的建筑物甚至直接被设计成某种雕塑模样。不过,人们对此好像有点儿审美疲劳了,至少不会把一个哪怕很好雕塑拿来做话题了。不过,10月14日,呼和浩特来了波大的,国内外经典雕塑58件和专项征集入围作品100件,以及46件国内外经典雕塑作品同时亮相,着实让看到或者听到消息的人们“一激灵”。这一天,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开幕,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开馆,占地面积26公顷的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同期亮相。

不仅如此,这个雕塑艺术馆和雕塑园又与原有的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美术馆,以及草原丝绸之路公园共同构成了总计5.6公里的“文化轴带”,可谓有规模、有气质、有文化、有格局。这些雕塑作品件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从多种角度、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材质,塑造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通过各自施展的奇特的形象语言,展现出国际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每一件都凝聚着文明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在喧闹都市的一角静静伫立,满足着人们在物质生活提高之后,对内在的精神和文化上的追求。原哥在这里有个觉悟: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自觉,如果没有文化自觉,人们就不可能花大力气去了解我们的传统和历史,去领会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不会把我们前辈的荣耀或者苦难雕塑成像,让看到的人们铭记、思考。就如“一带一路”,就如“北疆文化”,普通老百姓对这些概念或许一知半解,但当他们看到雕塑中的古老驼队、看到威武国门、看到国家的孩子、看到奔腾赛马的时候,他们就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一种归属、一种责任,进而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不断自觉、自省、自强。

再者,当一个城市有了高楼、有了地铁、有了柏油路、有了互联网之后,只能说这个城市有了“体面”,而要让这个城市精神起来、高雅起来,你还要有大学、有博物馆、有交响乐、有影剧院,当然,还要有雕塑。唯有如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才能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到文化艺术的浸润,进而脸上出现光彩,南来北往出入这座城市的人们,才能在向周围朋友聊起时挑起大拇指说:嗯,有底蕴,有文化,有品位!同时脸上还浮现出一种心向往之的神情。呼和浩特,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