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66期)

牧民幸福“小食堂”助推乡风建设“大文明”——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红白事“牧民食堂”案例

阿日嘎查牧民聚餐活动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为推进婚丧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党委政府将“乡风文明”建设列入重点建设内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大力整顿乡风乡俗,以辖区内阿日嘎查为试点,重点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牧民食堂”,从源头上制止和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基本情况

牧民食堂外景

格日僧苏木阿日嘎查共有2个自然村,常住115户390人,在以往的婚丧嫁娶活动中,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浪费攀比等陈规陋习时有发生,满月酒、六十大寿、开业、乔迁、升学等各种名头的宴席越来越多,大事小情,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之风盛行,随礼的金额也越来越大,通过入户走访和田间地头跟老百姓交谈了解发现,一户平均每年随礼的份子钱大概是5千到2万甚至更多,这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广大农牧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加大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的治理,格日僧苏木政府于2021年10月在阿日嘎查建立“牧民食堂”,通过物质优惠、精神鼓励、宣传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将“牧民食堂”逐步打造为凝聚群众、以文化人、摒弃陋习、成风化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近两年来运行良好,效果显著。

二、主要做法

阿日嘎查召开志愿服务活动部署会议

阿日嘎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一)盘活固定资产,打造完备齐全的硬件设施。阿日嘎查“牧民食堂”共投资30万元,占地约300平方米,设有14张餐桌,能够容纳150余人就餐,彻底解决了农牧民遇到红白喜事需要自己租大棚搭建场地的问题。食堂里冰箱冰柜、桌椅餐具、饮水机等厨具一应俱全,供农牧民免费使用,食堂水电费由集体经济补贴。同时,“牧民食堂”积极招募有厨艺技术的志愿者,免费为农牧民提供炒菜服务,来这里办理红白喜事的农牧民只要带好食材,就能便捷、顺利地举办一场宴席。

(二)坚持因地制宜,制定规范合理的经营标准。“牧民食堂”本着新事新办、勤俭节约、注重情感交流的原则,由嘎查支部管理,按照统一用餐标准,对婚丧嫁娶的礼金、桌数、菜品等进行严格限制,即礼金不超过200元,每桌不超过8个菜等等,坚决杜绝随礼的攀比风气,嘎查内家家户户都严格按照约定的规则办酒席,村民之间不断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既约束了大操大办的炫富行为,也让经济困难的群众不再有压力,从源头遏制了婚丧嫁娶、各种庆典讲排场、拼档次的不良之风。

(三)强化思想引领,完善严格周密的规章制度。坚持政府推动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发挥群众组织在推动移风易俗方面的积极作用,由党员、村民代表选举成立红白理事会,推选嘎查中有威望、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的老党员等进理事会,参与“牧民食堂”的管理,制定各种“牧民食堂”的使用规范,落实监督监管责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的意识,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新风,打造移风易俗样板。

三、主要成效

“牧民食堂”运营后,立即在广大农牧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党员干部的带动示范下,群众从试验到适应,目前已完全成为全嘎查的一种生活惯例。“牧民食堂”的出现扭转了牧民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增强了嘎查“三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阿日嘎查通过“牧民食堂”的运行赢得了民心,获得广大牧民的认可和好评,在倡导喜事省办、丧事简办等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牧民的负担轻了,乡里乡亲人情味更浓了,邻里之间更和睦了,当地逐渐形成了“婚事新办、喜事廉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的节俭新风。据估计,近两年共举办各类庆典十余次,节约成本达6万余元,100多户牧民受益,办席户均节约开支在3000元以上。

阿日嘎查妇联举办妇女节活动刺绣展览

四、推广理由

一是节约资源成本、避免铺张浪费。“牧民食堂”位于海拉苏镇与格日僧苏木的中间,在根本上解决了阿日嘎查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农牧民们到镇上操办活动路途远的问题,也大大节省了村民们租大棚搭建场地的费用。

二是减轻群众负担,增进情感交流。“牧民食堂”的建立有效培育了文明办宴、简约办宴的婚宴理念,逐渐减轻了牧民的物质和精神负担,农牧民群众不再受到高价“人情礼”的心理负担,逐渐实现了用情感交流代替金钱往来的转变,切实增进了农牧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加强了凝聚力。

三是减少环境污染,杜绝安全隐患。“牧民食堂”在减少浪费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以往婚宴对当地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造成污染破坏的问题,有效减轻了大操大办产生的垃圾、污水、厨余垃圾给乡村环境带来的压力。目前,“牧民食堂”的做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已经被全苏木的牧民所接受,苏木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其他嘎查进行推广建设。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