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沿着黄河遇见海丨孪井滩灌区:扬起黄河万方水 流出富民千顷绿

金秋时节的孪井滩引黄灌区,一片片玉米、葵花等农作物铺展在大地上,在黄河水的灌溉下硕果累累,绘出一幅乡村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而在阿拉善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的四级泵站工作车间,设备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孪井滩黄河高扬程灌溉事业发展中心四泵站站长宋卫东正和同事对设备进行巡检。


阿拉善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的四级泵站。

“黄河水为孪井滩农田灌溉提供保障,我们就是为黄河水的运输提供保障,每天实施24小时轮班制,确保运输的每个环节都不出差错。我们每年要完成泵站机电设备大修项目50余项,日常检修项目近200项,只为确保孪井滩灌区近9万亩的农田灌溉供水任务顺利进行。”宋卫东说。

进行设备巡检。

设备检修。  

1991年9月15日,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开工奠基仪式。

三泵站基坑开挖。

三泵站出水口。

扬黄灌溉输水渡槽。

清淤。

输水渡槽出水口。

黄河水引入灌区。

随着黄河水的引入,孪井滩地区粮食产量迈入逐年攀升的新时代。

孪井滩灌区是阿拉善盟最大的引黄灌区,也是全区唯一的黄河四级扬黄灌溉区。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作为阿拉善盟实施集中转移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牧民率先致富达小康的重点工程予以立项实施。1988年3月24日经水利部正式批准立项,组建成立了阿拉善盟孪井滩建设指挥部,抽调近100名水利行业专家、大中专毕业生和社招技术人员充实技术力量,参与建设。1991年9月15日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当地群众欢欣鼓舞,全力支持工程建设。

“当时在荒漠戈壁中开展工程建设,特别艰苦,建设者们战天斗地,常常是一席麦草入眠、半碗砂砾下饭,战严寒、斗酷暑,在漫天的黄沙里测量、放线、砌渠、质检、开荒,历经26个月不分昼夜地艰苦奋战,孪井滩扬黄灌溉水电主体工程于1993年11月1日一次性通电上水成功,1994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孪井滩黄河高扬程灌溉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培新说。

自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建成后,从上世纪90年代初,阿左旗、阿右旗33个苏木镇87个嘎查的2.5万贫困牧民和困难企业下岗职工陆续搬迁落户孪井滩灌区,成了这片“新土地”的新主人,一座崭新的城镇在戈壁荒滩上悄然崛起。随着黄河水的引入,孪井滩地区粮食产量迈入了逐年攀升的新时代,从1997年的2500万公斤到2022年的6160万公斤,增长了2.4倍。此后,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灌区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从1997年的4.4万亩到2022年的8.5万亩,增长了近2倍。农民收入也在成倍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亩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到现在亩均纯收入1200余元,增长6倍之多。实现了让搬迁移民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现在的灌区群众生活日新月异,房前屋后庭院经济欣欣向荣,各类农机农具一应俱全,生产生活逐步迈入现代化。

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的建设、运行还从根本上改善了该地区干旱少雨、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有效缓解了阿拉善的缺水情况,每年通过扬黄灌溉工程从黄河上游取水5000万立方米左右,保障着孪井滩近9万亩耕地的适时用水,兼顾着腾格里工业园区、葡萄墩工业园区的工业用水和示范区内的生态用水需求。工程投运以来,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灌区原有的流动沙丘和大片沙化土地变为良田,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了一片人工绿洲,彻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如今的孪井滩灌区,已初步建成为“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为让宝贵的黄河水更好地造福一方,30年来,孪井滩黄灌人全力以赴推进大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陆续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西部地区节水增效、水权置换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项目,灌区实现节水滴灌全覆盖,水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2022年孪井滩扬黄灌区被水利部评为节水型灌区,实现了阿拉善全盟及自治区节水型灌区零的突破。如今的孪井滩灌区,已初步建成了“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经过黄河水多年来的灌溉,如今的孪井滩引黄灌区土地肥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生活,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几代黄灌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各级水利人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的回报。我们要以此为动力,不断提高灌区节水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调整完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地利用好黄河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唐培新说。

30年来,通过一代代孪井滩黄灌入的不懈努力,曾经飞沙走石、漫天黄沙的孪井滩已悄然换了新颜,在黄河之水浸润涵养下,孪井滩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向好,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昔日荒滩变成万亩良田,近9万亩的耕地上郁郁葱葱、碧波翻涌。这是黄灌入在戈壁荒漠中造就出的时代奇迹。对于当年搬迁移民的群众来说,这里早已从“新家园”变成了岁岁是丰年、年年谷满仓的富饶家乡。扬黄灌溉工程也早从一项水利工程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兴业的生命线和守护北疆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刘宏章

新闻编辑:杨洪梅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