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沿着黄河遇见海丨摇啊摇,“谣”在黄河边

黄河几字湾上,有一湾流经包头市。在包头,奔流不息的黄河不仅为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也造就了独特的文旅资源。

黄河谣文化园

张宏强正在制作黄河鱼

在九原区哈林格尔镇新河村的黄河边上,最受人们青睐的景区便是黄河谣文化园,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黄河景观大道上一道靓丽风景。

在黄河谣藏报馆直播

黄河谣文化园

穿过木桩搭建的拱门,便踏进了黄河谣园区。置身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阡陌纵横的农耕时代。旧渔船、原木桩、石围墙、老水车等黄河流域典型的建筑元素映入眼帘,使整个园区在原生态设计手法的烘托下凭添一份厚重与沧桑。

自古以来,黄河做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黄河谣文化园内最引人关注的当属以展示黄河沿岸文化历史的工匠博物馆。

10月12日,在黄河谣文化园负责人李沙的带领下,“行走北疆大地遇见最美黄河”采访组一行人进入黄河谣工匠博物馆,馆内设置的油坊、酒坊、织布坊、地毯坊、豆腐坊、粉坊、磨坊、鞋匠铺、铁匠铺、医药铺等20余座各类工匠铺一一呈现眼前,不禁勾起了许多人的记忆。

黄河谣工匠博物馆一角

老报纸展示

“这些老物件都是父亲从各地收集回来的,现在人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李沙介绍,馆内建筑以黄河沿岸真实老建筑为原型,收藏展示黄河沿岸生产生活用品2000余件,藏品跨度200余年,再现了黄河沿岸几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场景。

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大的报纸博物馆,1400平方米的黄河谣藏报馆,则展示了抗日战争系列、开国大典系列、改革开放系列、两弹一星系列、航天航空系列、雷锋系列、奥运系列等30余个主题1000余份的老报纸。李沙说:“报纸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凸显,我觉得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个人藏品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

2015年9月,在新河村一座废弃砖厂的遗址上,黄河谣文化园项目正式动工,李沙与父亲开始共同创业。当时,整座园区由李沙的父亲亲自设计督造。2016年,黄河谣文化园项目开始试营业。2017年,经过两年的精心打造,黄河谣文化园正式落成,截至2021年已建设完成各类场馆6000平方米,集中展现黄河文化在建筑、历史、文艺等方面的悠久历史和美好未来。

古朴厚重的黄河文化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2018年至今,黄河谣文化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余万人次,为周边村民提供工作岗位50余个,带动周边村民每年综合增收超过2000余万元。

新河村紧邻黄河,常住人口500人左右。近年来,在黄河谣文化园的带动下,新河村沿线已经基本构建了黄河景观观赏、黄河文化游览、黄河鱼餐饮、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成为包头市最受欢迎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内蒙古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包头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

今年43岁的张宏强是土生土长的新河村人,他的成长见证了新河村的蜕变。

不少游客在黄河谣文化园游玩

初中毕业后,十五六岁的张宏强便跟着父亲在黄河边打鱼,那个时候,最让他们发愁的不是打鱼难,而是卖鱼难,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再加上客流量少,有时候打一次鱼一个星期也卖不完,一年的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销,生活并不富裕。2012年,村里修建了一条黄河景观大道,之后,新河村便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也纷纷转型做起了渔家乐,张宏强就是其中一员。

“新河村位于黄河的一道弯处,这里的黄河河面宽阔,是欣赏黄河的绝佳之地,再加上黄河谣文化园引进,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到这里参观浏览。随之,我的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老顾客不断,每天制作的黄河鱼供不应求。”如今,经营20多年农家乐的张宏强腰包鼓了,一年下来能收入30万左右,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出行也有小汽车代步,生活过得美滋滋。

“过去,村民们主要靠打鱼为生,人均耕地不足1亩,生活比较贫困。现在,村民们靠着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比较富裕。”新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嘉明说道。

黄河,让新河村焕发新活力,让新河村走出了从黄河渔村到乡村休闲再到乡村旅居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美丽生态到美好经济再到美满生活的精彩蝶变,勾勒出从先行先富到带动后富再到共享共富的致富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新河村,俨然是一个“村中有景、环境优美、生态协调、黄河风光、文明和谐”的乡村旅游新农村。未来,相信新河村的发展会迈出新步伐。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陈曦照 郑慧英 樊文礼 张圆 蒙古乐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