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带一路”十周年|心心相连强信念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持续释放。共建“一带一路”实实在在造福共建国家人民,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老挝人民的铁路梦成为现实,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风电场助力哈萨克斯坦向低碳转型,非洲偏远村庄接入了卫星电视信号,安哥拉干旱地区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用干净的饮用水……一个个幸福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涌现。

塞内加尔位于非洲大陆的最西端,地理位置独特,是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西非国家。中国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于2021年11月抵达塞内加尔,在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开展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中国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儿科医生汤荣宁在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为患儿做检查(2023年3月21日摄)。

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强烈责任心受到当地民众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赞扬。

↑中国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内科医生郭良华在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与患儿碰拳示意(2023年2月23日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不断深化国际卫生合作交流。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他们的故事在非洲大陆的最西端和很多国家及地区一直在继续。

乔治·斯法尔托斯是一名来自希腊雅典的残疾人运动员。由于无力承担新设备的购买费用,他一直租用旧的坐式滑雪器进行训练,训练计划受到很大影响。通过当地慈善机构了解到斯法尔托斯的困境后,中远海运港口比雷埃夫斯码头有限公司(PCT)向他捐赠了一套专为他本人定制的坐姿滑雪器。

↑乔治·斯法尔托斯在位于希腊中部的帕尔纳索斯滑雪中心使用获赠的定制坐姿滑雪器进行训练(2023年2月19日摄)。

“PCT为我追逐梦想提供了真切的帮助。”斯法尔托斯说,没有这个定制设备他便无法完成必需的训练,得到捐赠后他感到非常荣幸,也更加有动力去做到最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中远海运港口比雷埃夫斯码头有限公司在希腊比雷埃夫斯市向乔治·斯法尔托斯捐赠定制的坐姿滑雪器(2022年7月1日摄)。

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比港)是中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2008年,中远海运与希腊方面签署为期35年的特许经营权协议,并据此于2010年成立PCT。公司成立十余年来,已向希腊当地慈善机构和周边社区等捐赠款项和物资共计超过40万欧元。

坦桑尼亚姆万扎卫星城供水项目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民生工程,在缓解项目范围内居民用水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岗位培训、就业机会。

↑凯尔文(左)在坦桑尼亚姆万扎省布斯韦卢供水项目高位蓄水池旁与同事交流(2023年6月12日摄)。

凯尔文出生于姆万扎省,完成学业后,他作为质检工程师加入中土东非有限公司。2017年5月姆万扎卫星城供水项目启动后,凯尔文返回故乡,与中国同事共同解决家乡用水难题。

↑凯尔文(左二)与同事接通水管后赢得当地居民鼓掌欢呼(2023年6月13日摄于坦桑尼亚姆万扎省米松圭)。

自2019年11月投产以来,卫星城供水项目已为当地约15万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用水成本也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能为家乡解决用水问题,凯尔文十分欣慰。

多年来,由于缺乏供水基础设施,安哥拉卡宾达省民众饱受缺水煎熬。大部分居民依靠当地送水公司每天利用水罐车定点取水、送水,居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便利得不到满足。去年6月,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安哥拉卡宾达供水项目竣工,帮助当地解决了用水难题,也让许多村民第一次用上自来水。

↑安哥拉卡宾达省居民在新建的集中供水点取水(2022年5月31日摄)。

抗旱解困,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卡宾达,安哥拉南部的库内内省,也因中国企业的到来而“解渴”。水渠、取水泵站、蓄水池、饮水点……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建的安哥拉重点民生工程——库内内省抗旱工程于2019年开建,让当地民众看到了对抗旱灾、喝上净水的希望。

↑这是2022年拍摄的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建的安哥拉库内内省抗旱工程的渠道和集水池(无人机照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建设者带着“中国技术”“中国经验”踏上非洲大陆,承建水利、抗旱和供水设施。便捷、高效的饮用水处理和供应系统,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供应,正帮助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喝上期盼已久的“放心水”。

中国援非“万村通”项目旨在为上万个偏远村庄接入卫星电视信号,助力非洲民众联通世界,是中非合作的重要举措和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成果。

↑莫桑比克马普托省皮科科村学校的孩子们站在装有中国援助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房屋前(2023年7月25日摄)。

四达时代莫桑比克分公司培训了2200名卫星电视技术人员,很多人通过培训获得工作岗位,参与用户售后维护工作,有效保障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营,31岁的努涅斯·瓜达吉亚就是其中一员。在他看来,参与“万村通”项目是他职业生涯中最有意义的经历。

↑瓜达吉亚在莫桑比克马普托省戈巴弗龙泰拉村学校查看投影电视信号(2023年7月26日摄)。

该项目2018年在莫桑比克启动以来,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公共教育和社会民生发展,为无数乡村家庭带来切实福祉。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菌草技术。这种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的草本植物,在脱贫、治沙、畜牧、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

↑中国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旱稻项目专家组组长林应兴(戴草帽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中国援助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第9期培训班上授课(2020年12月15日摄)。

菌草被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等国家的民众亲切地称为“中国草”“幸福草”“太阳草”,菌草技术为当地许多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民带来了希望,也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提供了新的食品和营养来源。

↑菌草技术应用非洲区域研讨会的参会者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菌菇农场参观(2023年2月21日摄)。

众多非洲青年漂洋过海来中国学习菌草种植、菌草栽培食药用菌、菌草养畜以及菌草生态治理等技术。在福建农林大学学习菌草技术的卢旺达、肯尼亚等国学生表示,学成后他们要把在中国所学的知识传授给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和提升环境质量。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右三)为来自非洲的留学生讲授菌草生态治理技术(2021年8月12日摄)。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为非洲国家培养了众多菌草领域的留学生、科技人员等。神奇的菌草播撒希望和友谊,传递信心和力量,助力众多国家消除贫困。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中)为非洲留学生讲解菌草鹿角灵芝的栽培情况(2021年8月12日摄)。

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中医药走出国门不断用实力“圈粉”。2013年以来,甘肃省在匈牙利、白俄罗斯、泰国等12个国家建设了16家海外中医药中心或中医学院,持续开展中医诊疗、义诊、教育培训等工作,共诊疗患者约8万人次,扩大了中医药在海外的“朋友圈”。张海芳今年1月份来到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工作,目前已在当地接诊几百位病人。短短半年时间,就让张海芳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的影响力。她说,匈牙利民众对中医的认可度很高,直呼中医“太神奇”。

↑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负责人陈震(右)和甘肃外派专家张海芳一同讨论(2023年7月20日摄于布达佩斯)。

中医药一边展示着中国“人草相依”的形象,一边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生命智慧和哲学思想,并为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启迪。这种魅力,更推动全球不同肤色的“中医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为海外学医者提供学历教育的机会。这些年,有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韩国、老挝、缅甸、也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加拿大等11个国家的近百名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留学生在此学习。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迪达(左)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士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拔罐治疗(2023年7月28日摄)。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中国标准培训当地教师,再由当地教师教授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将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

↑设立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内的泰国鲁班工坊的教师(左一)在高铁运营沙盘教学区指导学生(2023年3月14日摄)。2016年3月,全球第一家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建成运行。

鲁班工坊正在多国多地落地生根,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为更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插上翅膀,搭建了拉紧友好纽带、促进民心相通的新舞台。

↑学生们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鲁班工坊内学习与实践(2023年4月12日摄)。

共建“一带一路”注重以人为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有宏大擘画,也有细处关照,因地制宜筹划项目,注重参与个体的现实需求。许多“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项目扎实推进,不断增进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策划:武巍

编辑:张善臣 张晨岑 高咏薇 李任滋

摄影:韩旭 王冠森 董江辉 林善传 方欣 王腾 莱夫特里斯·帕察里斯 黄万晴 弗尔季·奥蒂洛 奥斯帕诺夫 中国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 中远海运港口比雷埃夫斯码头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 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刘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