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人民日报》“三连赞”兴安盟!

10月10日至12日《人民日报》连发三篇现场评论对兴安盟科技兴农助农、创新引领振兴和干部担当作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近年来兴安盟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农村人居环境迎来巨变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这三篇系列评论的发表必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兴安盟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支持为农村带来更多机遇和希望

01、到田间地头找办法

到田间地头找办法

李 斌

《人民日报》

(2023年10月10日 第05版)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只见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喜获丰收。呼呼作响的风速仪,仿佛提醒来访者:科技,是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第一法宝。

涵盖风速仪在内的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和作物长势自动观测仪,可以开展玉米生长情况、农田气象要素、土壤墒情等综合观测,既能预警干旱、冰雹、低温和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还能为精确灌溉提供决策建议。两座仪器犹如24小时在岗的“农田保姆”,遍布田垄的滴灌设备好似“大地经脉”,共同为玉米提供全生长期呵护。

不久前,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发力?技术优势和基层需求必须精准对接。兴安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常有强对流天气,秋霜来得早,冬季则严寒漫长。无论种植业还是畜牧业,都要考虑防灾减灾。结合定点帮扶地突泉县的实际情况,中国气象局着力以气象科技保障农业生产。从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抢墒助播,到有效预防和拦截冰雹天气,再到通过防霜烟雾弹延长作物生长期,气象科技如今全方位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

科技可以先跑一步、走在前面。传统种植方式习惯大水漫灌,不仅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甚至盐碱化。基于玉米生长规律,专家团队研发出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提供适宜灌溉期和灌溉量的精准预报,种粮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对玉米田展开滴灌作业。掌握兴农技能的专家知农爱农,想在农民前面,想在产业前面,有助于更好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科技要实现兴农助农,赢得农民认可最关键。一种技术、一项产品即便理论上具有推广价值,最终能不能被农民接受,还要看能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流程易操作,成本能控制,经济效益良好,这样的新生事物才能在广袤田野扎根成长。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更多科技人才扎根乡野,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才会好戏连台。如今,不是在乡下就是在去乡下的路上,是许多基层干部的工作缩影,“好点子、好思路往往来自田间地头”是大家的共同感慨。到田间地头问计问策,到生产一线问需问难,科技助农因此发挥出更大效益。这也带来启示:党员、干部应多开展调查研究,扎实走好群众路线,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以连续多年气候数据为依据,突泉县紫皮蒜通过了“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农民种蒜积极性高涨;靠智能气象护航,经过科学配方施肥管理,优选玉米品种推广试验正在进行。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千方百计助力乡村振兴,就能用实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02、走出“舒适区”谋创新

走出“舒适区”谋创新

李 斌

《人民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第05版)

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金柱农场,两处新设施格外亮眼:一是土壤检测分析实验室,外地专家定期驻扎于此,帮农民测土配方;一是农牧职业培训学校,面向农牧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现代农业是什么模样,透过这一“加强版”农场,可窥见一斑。

以先进科技为加持,新产品拓宽了销路。突泉县曙光现代农业园区,从大棚中刚摘下来的红心火龙果又甜又糯。在北纬45度种出好吃的热带水果,得益于“智慧园丁”气象助农项目。轻触手机屏,即可在“云端”实现卷帘机远程启动、补光灯自动开关、水肥自动浇灌、温度自动调节。

以服务创新为保障,新模式改变了养殖。明明是养牛大户,庭院里却不见牛影。牛羊被放在突泉县永安镇四家子村人畜分离养殖园区集中养殖,村民可选择自养、合养、托养等方式。以“畜牧120”服务体系为支撑,兽医随时能来处理各类问题。

以跨界融合为引领,新文旅提高了效益。虽然中秋国庆假期旅游高峰已过,但前来阿尔山市“森林之眼”360度高空观景台打卡的游客依然不少。其实,这座观景台是一座先进的天气雷达观测站。作为“气象+旅游”融合发展的载体,“森林之眼”项目为乡村旅游引来客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没有增量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跨越。兴安盟曾被划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今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依靠的就是创新。通过产品、模式、业态等一系列创新为产业振兴赋能,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创新人才。曾经一段时间,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今天,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涌现。在突泉县,家庭农场经理高金柱,依靠钻研种植技艺,把农场越办越红火;采摘园负责人刘树辉,大学毕业后自愿返乡创业,通过“南果北种”技术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90后宫小朋创办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降本增效。能人引领、大户示范,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越蹚越开阔。

“三农”发展,也离不开机制创新。面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突泉县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从种植到收获,从技术服务到物资供应,全程提供“保姆式”农田托管服务。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等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围绕难点堵点深化机制创新,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创新创业,就要走出“舒适区”求突破。有现代交通、数字基建的助力,有先进技术、理念、模式、产品的带动,有不安于现状的闯劲、务实肯干的韧劲……像兴安盟这样的偏远地区,也可以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展现新风采。

03、于艰难处显担当

于艰难处显担当

李 斌

《人民日报》

(2023年10月12日 第05版)

敢担当、愿担当、能担当,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真正成就自我。

始建于195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索伦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群山环抱中的一片台地上。过去这里人烟稀少,建站初期甚至有狼群出没,喝水吃饭都成问题。一代代工作人员,一边坚守岗位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一边自力更生改善生活生产环境。2020年11月,索伦站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把单调的生活过出不一般格调,在寻常岗位干出不寻常业绩,这样的坚守与担当令人钦佩。

担当意味着实干。在兴安盟阿尔山市政府支持下,李艳红、杨梦等白狼林俗树皮画非遗传承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班将树皮画技艺传授给上百名妇女,助力林区群众脱贫致富。授人以渔,育人以美,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率先垂范,乡村振兴就有了“头雁效应”。

担当要求不畏艰苦。2009年,祖籍山东省青岛市的逄俊汉,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东部沿海,而是来到了兴安盟,凭过硬业务素质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区技术能手等奖项和荣誉。如同一颗蒲公英种子,不管落脚的地方如何艰苦,只要扎下根去就能开枝散叶,传递生机和希望。从大兴安岭到喀喇昆仑,从贺兰山到大凉山,“蒲公英式干部”在全国各地大有人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挺膺担当。

担当中见真情。不久前,北京市房山区遭遇罕见暴雨洪涝灾害,兴安盟突泉县紧急筹备大米、白面、粮油、牛肉干、矿泉水等抗洪救援物资共计150余吨,第一时间驰援房山区,由北京市选派来挂职的刘培虎转达慰问之情。这些年,北京市房山区竭尽所能助力突泉县发展,选派来的干部和各类人才尽心竭力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突泉农特产品搭上京蒙扶贫协作的“直通车”,闯入大市场。这些,突泉人看在眼里,更感恩在心里。

一名名党员,一个个先锋,一面面旗帜。凌厉冰雹里,有人逆行在田野里实施除雹作业;烈日酷暑下,有人为改良土质、优选品种而忙碌;怒号狂风中,有人坚守在山高路险的防火塔楼。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担当中才能破解。敢担当、愿担当、能担当,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真正成就自我。

担当意味着履职尽责。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边防某团三角山哨所,在观察登记本上签下名字,动情地对执勤哨兵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在兴安盟,从党员、干部的言谈举止中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执勤站岗”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守岗位、担当作为,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就能不断打开发展新局面,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眼下金秋时节,山野层林尽染,景区热闹非凡,林草、消防救援、气象等部门在为防火严阵以待。玉米、水稻和各类蔬果迎来又一季丰收,许多人顾不上庆贺,转身投入来年春播筹备中。守护国泰民安,实现乡村振兴,时不我待,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