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粒米的8000年传奇——农耕文化系列报道之一

开栏的话

“北疆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赓续发展,从未间断。时至今日,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西辽河文化、农耕文化等,共同唱响“北疆文化”优美旋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民族团结奋进共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心手相牵、满怀激情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即日起,草原全媒开设“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专栏,通过对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报道,讲好“北疆文化”故事,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金气秋分,古老的敖汉大地,天高云淡阔,万里谷粟新。

在苍茫天地间,秋风拂过,谷浪起伏、谷穗飘香。田埂间,农民用黝黑的大手将金灿灿的谷子高高捧起,颗颗谷粒顺着指缝滚落,又是一个丰收季节。

从远古的耒耜到传统的犁锄,从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碳化粟粒到搭乘“天宫二号”筑梦太空的空间站种子……历经8000年雨雪风霜,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活化石”的“敖汉小米”,见证了人类旱作农业从萌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传续8000年,定鼎“世界小米之乡”

“稷,粟也。”粟,俗称谷子,去壳即小米,曾为五谷之首。

“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兴隆洼文化时代,‘敖汉小米’已经成为北方先民果腹充饥的主要食物,并从中国北方,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原主任赵志军说。

“敖汉旱作农业起源、发展和成熟,助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认为,大量出土文物证明,敖汉旗不仅是粟这种谷物和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是世界范围内种植和食用小米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2013年,“敖汉小米”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4年,首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敖汉旗召开,各国专家学者达成了敖汉是“全球旱作之源”“世界黍粟之乡”的共识。

2016年9月15日,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随着“天宫二号”一同前往太空的,还有一些特殊的“乘客”,那就是来自敖汉旗的谷子种籽。

十年来,“敖汉小米”从无名到有名再到知名的品牌嬗变过程,成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其保护成果被列入全球减贫案例和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案例。

起源于8000年前的敖汉小米,承载着史前东方文明,向世界传递绵绵不绝的谷香。“世界小米之乡”,永久定格在这片耕种近万年的土地上。

悉心呵护,让文化瑰宝绽放新风采

风风雨雨,岁月磨砺。“敖汉小米”的种植从未中断,延续至今,哺育了当地人民,也见证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萌芽与成长。

时代变迁,粟,这一古老的农作物,非但没有在发源地灭绝和消失,反而繁衍不息代代传承。从开犁到春播,再到颗粒归仓……如今,敖汉人仍然保持祖宗传下的畜耕人锄的耕作方式,由此确保旱地作物的绿色天然本质。

刘国祥认为,经过史前漫长岁月的沉淀,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成为各民族命运与共、共建共享的生动例证,也是各民族携手同心、团结奋斗的丰硕成果,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关于过去的遗产,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那么,敖汉旗如何守护传承旱作农业文化系统这一珍宝?

——开展传统农家品种入户搜集与整理工作,共搜集推广谷子、高粱、糜子、杂豆等传统品种218个,全力挽救濒危消失的传统农家品种。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在传统品种“黄金苗”基础上,选育出谷子新品种金苗K1、敖谷8000。

——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以文字、音像形式对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进行抢救性记录。

——编写《敖汉小米食用指南》,填补国家小米食用指南空白。

——从2014年至2023年,连续举办十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面向全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推进农旅融合,建设中国小米博物馆、旱作农业主题公园、世界谷种研发基地、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办农业文化遗产主题餐厅、小米饭农家院,开发小米旅游产品,积极打造康养产业。

悉心呵护,让文化瑰宝更好传世。如今,敖汉大地上,到处是以粟为代表的杂粮作物,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旱作农业系统景观。



农耕文明辉映历史前进的脚步。丰收时节,在敖汉83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到处摇曳着谷子饱壮的身姿,随处可见农民收割谷子的忙碌场景。

王金山今年57岁,种谷子30多年。谷子加工后就成了小米,一直是王金山家里的主粮,也是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家一年下来收入近10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王金山一边割着谷子一边对记者说。

敖汉小米市场发展的良好态势,刺激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迅速兴起。

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国军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总共有社员1600多户,覆盖周边5个村。目前合作社杂粮以小米为主,还有荞麦、绿豆等,社里有4条粗加工生产线、5条深加工生产线,初步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社员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敖汉旗的老百姓依托旱作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再到过上好日子的变迁。

据敖汉旗农牧局局长张洪峰介绍,全旗现有规模以上小米加工企业34家,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以上。注册成立以小米为主的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66家,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品种优化了,产量提高了,收入也水涨船高,一亩地能收入1000元以上,小米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在国际上,“敖汉小米”通过参加世界小米大会、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方式,走上了国际化道路,通过参展让国际上更多人了解了敖汉8000年的农耕文化,“敖汉小米”也担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国农耕文化的重任。

在国内,“敖汉小米”通过电视广告、电商直播销售等方式,打响了品牌。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敖汉旗全旗现有小米经营户3400余家、网店200余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二三线以上城市及700多个市县区,年外销杂粮产品约6亿斤,为农民增收8亿元以上。

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是发展。

“敖汉旗将充分打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让小米粒撬动大产业、让‘世界小米之乡’创新发展。”敖汉旗委书记王永军表示,敖汉小米,一定会像曾经辉煌的丝绸、瓷器、茶叶一样,带着中华文明的烙印,走向各国餐桌,让“中国味”飘香全世界。

记者:魏那 

图片来源:敖汉旗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