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沿着黄河遇见海】齐心协力建包钢 ——《草原晨曲》奏出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强音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一首《草原晨曲》回荡在包钢“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将60多年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8万多名各族儿女,在北疆荒漠筑钢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近1500万吨钢材,60多年来,一代代包钢人用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包钢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百折不挠的发展史、敢于突破的创新史。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守望相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包钢的建设中得以充分展现,一部包钢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团结进步史。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伟大号召下,22个省、55个市、8万多名各民族建设者云集北疆、艰苦奋斗,共同缔造了草原钢城。包钢就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科书,就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体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是包钢建设的最大特色。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多各族儿女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1953年,为支援包钢建设和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内蒙古人民让出牧场、迁移敖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儿女献宝藏”的动人篇章。早在包钢建厂的筹备阶段,就面临着技术、人才、工人短缺等难题。为了解决包钢建设的技术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地质部、重工业部、北京大学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奔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观的风景。

党中央对包钢建设的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包钢职工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包钢职工焕发出极大的革命干劲,加快了包钢的建设步伐。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20天后,周恩来总理来到包钢,亲自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

60多年来,奋进的包钢人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刻苦努力,从“一炉铁”到“百种钢”,实现了巨大飞跃。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从这里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包钢还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如今,高质量发展理念为“齐心协力建包钢”写下新注脚,《草原晨曲》也在新时代下奏响新强音,包钢加快技术、产品提档升级、转换发展动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都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经过几代人努力,包钢已成为特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我国主要的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在推进国家钢铁、稀土工业崛起,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和谐稳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包钢长期以来秉承初创时期天然具有的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在培养民族干部、关怀民族职工生活方面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到2017年,包钢先后5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正是包钢人发扬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和模范践行。回望过去,“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播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这里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展望未来,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血脉,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书写好包钢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璀璨,让民族团结之歌更加嘹亮。

(摄影/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闫晨光、郭伟伟 文/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丁宁 )

[责任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