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全国科普日|可知可感可触 探索多样化的植物科普

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新格局,在全国科普日20周年之际,各地向公众开放了多项可知、可感、可触的科普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让公众关注探月工程、大飞机模型、智能交通等高精尖技术外,还将目光投向了森林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接地气的科普活动中。

据了解,近年来,各大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工作者为提升科普场馆服务能力,增强公众日常化科普活动参与感与体验感,积极结合自身场馆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助推科技资源科普化。

带领公众不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陈红岩,也是探索如何增强科普吸引力的一员。作为国家植物园科普馆的副馆长,陈红岩自2006年正式加入科普队伍以来,便一直从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在加入国家植物园科普队伍后,她也一直致力于带领团队创新讲好“植物王国及其故事”的方式方法。

陈红岩介绍,国家植物园科普馆的核心团队虽然只有十二人,但是他们有强大的后援团——全园几百名科研工作者大团队的支撑。“一方面,团队科研人员们的研究产出,使得科普内容持续输出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国家植物园每年会有近两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他们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向公众普及多样化植物生态内容。”除了依赖强大的后援团支撑外,植物园多达三百公顷的开放面积,1.7万种(含种下单元)的植物资源也是陈红岩团队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支撑。

在科研人员、基地资源的支持下,国家植物园科普团队将全园职能与提高科普活动吸引力紧密结合,通过细化受众年龄群,探索每个群体接受度最高的科普形式,逐步搭建起了面向“三类五型四人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教育体系,让公众在“类型化”活动中,多视角了解“植物王国的故事”。

在科普日期间,国家植物园科普团队也将继续开展此类型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据了解,9月16日,国家植物园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万物共生大讲堂》活动,通过输出通俗易懂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科学文化,感知生物多样性。

“生态科普讲解能让更多人重新认知生命,了解整个生物界是如何循环运作的。”陈红岩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把自己归位到生态位中去,才会融入其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创新性实践。作为实践基地之一,国家植物园具备将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集为一体的特点和功能,承担着全民环境教育的重要功能,任重而道远。“未来国家植物园将继续把植物科学、文化、知识与园林艺术等相结合,探索多样植物科普形式,讲好中国植物故事。”陈红岩说。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