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守望相助一家亲】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共同编织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初秋,走进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朝鲜族阿姨金福姬的家,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一家9口的全家福,满满的幸福感。

“照顾两个孙子的时候,邻居们可没少帮忙。当时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打工,就我们老两口照顾这对龙凤胎。我去医院看病时,邻居们会主动来家里帮我照看孩子。”

说起社区里邻里间互帮互助的事儿,金阿姨打开了话匣子。“有一次,我在汽车南站看到我们小区一位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太太,她走那里迷路了。我搀着她一路走一路劝,一个多小时才把她带回小区。老太太的姑娘、儿子一个劲儿地感谢我,我说不用谢,谁家都有遇到事的时候,我困难的时候大家也都帮过我。”

在清泉街社区生活了20多年的金阿姨,早就和邻居们相处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

清泉街社区有蒙、回、满、苗、壮、侗、朝鲜、达斡尔、鄂温克、俄罗斯10个民族的居民753人,占总人口的8.56%,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

民族工作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清泉街社区多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让辖区居民得到更多实惠,有机地融入民族大家庭中。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等荣誉。

武荷香工作室、议事厅、网格化服务管理监控室、爱心超市、心理咨询室、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室、法务警务室,清泉街社区各种便民场所一应俱全。便民场所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社区邻里团结和谐,加强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2020年4月,为让辖区居家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能在信息化时代不降低生活质量,清泉街社区筹划建立了呼和浩特市首家“社区电视台”。

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炸糕、元旦包饺子、腊八喝腊八粥、元宵节滚汤圆……每逢传统节日,清泉街社区各族人民欢聚在一起,品美食、赏节目、话家常,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法宝”。

“像这样的活动我们每年都要搞200场左右。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了解,构筑起民族友谊桥梁。”清泉街社区副主任杨洁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该社区开展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超过10场次,受到社区及周边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喂,是便民服务队吗?我家的下水管道堵了,能来帮我修一修吗?”

“您把地址说一下,我们马上派人过去……”

清泉街社区七彩志愿服务队里的橙色便民小分队在社区很受欢迎,居民们也称他们为“社区便民能人榜”,这里有精通水电的昝师傅、善于通下水的郝师傅、擅长医疗保健的郭大夫、擅长中医的武大夫和擅长法律援助的张律师,这支队伍都是由辖区居民自发组成,为居民提供多种便民服务。

清泉街社区党建联合体吹响服务“集结号”,把各类组织、各种资源、各方力量集聚在一起,为各族群众提供各类优质服务,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通过‘五心聚力’党建联合体,汇集很多居民志愿者,我们也叫七彩志愿服务队,红色是党员服务队、橙色是便民服务队、黄色是五老服务队、绿色是文艺服务队、青色是青年服务队、蓝色是治安服务队、紫色是医疗服务队。”杨洁说。

网格化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搞好社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挨家挨户地入户调查,对辖区内少数民族居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了他们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等信息,并创建台账,实现动态管理,对困难家庭提供重点帮扶。

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刘某本人下肢残疾,爱人也没有正式工作,女儿又上大学,社区了解情况后,马上与民政部门联系,社区的爱心超市也定期为他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为他家排忧解难。

社区在掌握居民情况后,通过民政部门及时为新增的患重大疾病、遭遇天灾人祸等困难家庭申办最低生活保障。与此同时,社区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困难户调查,建立了相应的困难家庭台账和低保户台账,便于长期跟踪服务。社区还定期走访少数民族家庭,为有困难的居民上门服务,办理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老年生活保障补贴、就业失业补贴及培训、贷款服务。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社会发展的成果。

“我们社区11个民族,都是一家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们社区处处都能体现。”清泉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武荷香说。

小到为居民解决晒太阳的长椅,大到特困家庭的帮扶,从居民家里的跑冒滴漏到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清泉街社区的暖无处不在,各族群众在社区里和睦相处,共同编织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记者  秀花  郑学良  王雅静  敖日格乐  彩虹  奈日嘎)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