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谁的教室谁的青春

高三开学考,我拿着试卷袋和扫描仪,走到监考表上的高三(8)班门口: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我带2013届高三的教室嘛,莫名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十年的光阴,在转眼间就为陈迹。组织考生扫描入场,分发试卷,同事逐个贴条形码,我就轻松地站在前面,看着这些毛茸茸的学生。

教室,一如当年的大小,看着眼前四十多张桌子,似乎都有点拥挤。可能是做考场吧,桌间距大,37个考生,多余的桌子,夹杂在中间,感觉满满当当。教室还是当年的教室,我感觉还是当年的我,可是一切总在变化。

教室的后门拐角,隔着走廊是多媒体教室的楼顶,半人高的距离。那年,学校为着学生能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专门拆了一米矮墙,修了台阶,方便在课间跨几步到楼顶活动。拥有了小小的空间,也就多了些快乐。羽毛球,在上面翻飞过。在教室里累了,到平台上近距离接触广玉兰,大白鸽子一样的玉兰花,在厚大的叶间,娇羞而纯情。

学生低头做卷,我看着教室的四周,在讲台前坐坐,又踱步到教室后面,拽了小方凳,安安静静地坐在后面。教室,从熟悉到陌生,到再次走近。整栋大楼三十多间教室,我带过十多届的高三,每年带着两个班,这个教室那个教室,有重复时候,只是很少有时间去想去回望。

2013届同学,68人考了64个本科,18个一本,后来有人考取了浙大、交大、同济等高校读研,还有人去了国外读博,去了国外的大使馆。很多人去了远方,也有的留在县城。我在微信群里调侃说,你们展翅高飞,我成了“留守”老人。

教室,一直在;老师,一直在。学生,却是三年一茬,从耕耘到成熟,一茬一季的,都离开了。在教室里,教师从青丝变成了白发,从青年到了暮年;在教室里,学生从懵懂到自信,从腼腆到成长。学生在高中的校园里,三年是一个节点,很快就离开了。教师,在校园里,却是三年又三年地守候着,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日子就渐渐过去。

校园里,那是谁的教室谁的青春?从青葱的华年里走来,又朝着岁月走去。粉笔的灰尘,染白了头发;凝神的思考,起皱了头纹。鸟儿从教室前穿过,那是谁的青春在飞?(江红波)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