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唱不尽的草原故事:内蒙古巴林右旗活态传承《格斯尔》

一袭蒙古长袍,粗犷饱满的四胡伴奏,节奏鲜明的蒙语词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这个由非遗传承人组成的说唱组合正共同演绎充满历史沧桑与厚重感的古典民族史诗说唱《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与《玛纳斯》《江格尔》并列为中国三大史诗,是由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共同创造,藏族称其为《格萨尔》,蒙古族称《格斯尔》,是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最有影响力的史诗作品之一。

格斯尔传承人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格斯尔》。王蕾 摄

“《格斯尔》史诗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具有数百年历史,以口传与书面相结合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讲述蒙古族英雄格斯尔成为蒙古草原上的大汗,促成各部落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的神话故事。”巴林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布仁介绍。作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巴林右旗形成了聚合史诗演述、神话传说、祭祀民俗、歌谣、那达慕、群众文化等为一体的《格斯尔》活态文化系统。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布仁接受记者采访。王蕾 摄

擅长蒙古族民间说唱与音乐的布仁与《格斯尔》史诗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回忆起刚加入乌兰牧骑时,只带着传统乐器筚篥、两支笛子和两套衣服,在“以蓝天为幕,草地为舞台”的演艺生涯中,这位牧区的孩子用一个个生动的民族故事,不断充实着精神财富。

“有一年到牧区演出,当地只有一户三口人的牧民家庭,我们为这家人表演了一台精彩的节目,演完他们眼眶都红了,看到这样的情景,再远的路我也觉得值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每到牧区演出结束后,布仁和同伴们都跟牧民围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就这样收集着创作灵感。“我们按照观众的喜好、根据时代发展与现代生活习惯,丰富情节、改编唱词,讲出更生动的草原故事。”布仁说。

格斯尔传习所史诗展厅陈列的《格斯尔》演出服装。王蕾 摄

为了使《格斯尔》更好流传下去,巴林右旗不仅重视文字、影像等物质上的传承,也重视有“活文化”的传承人,使其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据了解,通过录制影像资料、民间搜集等方式,巴林右旗已整理出文本格斯尔、口传格斯尔360部、格斯尔山水传说故事348个、记录口传英雄史诗1000多小时,出版《阿珠莫日根传》《格斯尔故事传说》等文本资料43种290部,还不断完善《巴林格斯尔》数据库等建设。目前,全旗有《格萨(斯)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7名、旗级传承人15名、全旗格斯尔说唱艺人和史诗爱好者人数已达500余人。

居民在格斯尔传习所非遗展厅演示帕日吉游戏,该游戏是巴林地区独特的传统棋类游戏。王蕾 摄

2018年,巴林右旗建立了格斯尔传习所,这是一个由非遗展厅、史诗展厅、非遗手工艺陈列厅等七个功能区组成的综合教育实践中心,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传承格斯尔文化。如今,格斯尔传习所已经连获多项荣誉,每年都吸引着万余人来此学习交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教育基地。(光明网见习记者 王蕾)

蒙古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鲍秀荣(右)介绍手工艺品。王蕾 摄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