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守望相助一家亲】让各族同胞共同实现创业梦想

几间平房、一处并不大的院子,培训室、康复室、蒙医诊所应有尽有,就业指导、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一个也不少。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一处临街的平房小院,该旗第一家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已经成立7个多月。来来往往的各族残疾人同胞,在这里下棋、聊天、做手工、学技能,把这里当作同心筑梦的家。

“这是我岳父李锦旺和我母亲美丽明花共同创建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地创始人李锦旺的女婿米塔拉坐在轮椅上,笑吟吟地给我们介绍情况。

进门的第一间屋子是展厅和活动室,雪白的墙壁上“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几个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下面是一棵绿色的“孵化产业树”,诊所、便利店、按摩店、饭馆等一系列已经孵化成功的产业分布在各“枝头”;一面墙的展柜里陈列着皮画、刺绣、蒙古族头戴、挂饰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旁边的手工艺制作室里传出“叮叮当当”的锤子敲打皮画的声音;几名妇女正围坐在工作台前,手工缝制蒙古族头饰和挂件,欢乐的笑声在小院上空回荡……

这里是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康复理疗、就业培训、沟通交流和医疗调理等服务的平台,让那些有就业意愿和创业梦想的各族残疾人同胞相互帮助、相互取暖,学一门手艺,自立自强过上好生活。

“我岳父是个普通的农民,我母亲是个退休的蒙医大夫;我岳母有视力残疾,我在13年前因车祸导致双腿残疾。因为家里都有残疾人,所以都想帮助残疾人,二人一拍即合,一起创办了这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帮助各族残疾人同胞一起尽力。”

基地为各族残疾人同胞服务,维持基地的发展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基地前期建设已经投入十几万元,主要来源于创始人李锦旺在农村牧区的种养殖业收入和他女儿在镇上开便利店的收入,旗残联在就业创业培训方面也给过一些扶持和指导。

基地给大家提供孵化平台,学到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就可以自己就业创业。基地也可以免费提供就业场地,为有就业创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帮助。

52岁的残疾人奥特根其其格学会了按摩的技能,基地提供了一间按摩室作为她的工作室,每天来这里按摩的有二三十人,每月的收入很可观。为回报基地,奥特根其其格免费培训残疾人制作民族饰品和挂件,所得收入全部返给基地。此外,基地刚刚开通了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出售大家做的皮画、刺绣、民族手工艺品等商品,销售收入全部用于维持基地日常开销和运营。

平台虽小,但示范效应很大。创始人希望基地能维持下去,给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帮助,让各族同胞共同实现创业梦想。

在鄂托克前旗,像这样用大爱书写民族团结和命运与共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有一位“用自己牙缝里省出来的钱”捐资助学30年的老额吉,让人十分敬佩。

去老额吉家,要途经一条全长54公里的“民族团结进步路”。沿途有红色旅游景点、红色研学点、农牧产业示范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点若干处。鄂托克前旗将此打造成一条红色文化传播路、乡村振兴惠民路、生态发展标杆路,更是一条民族团结示范路。民族团结、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命运与共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像这条路一样延绵不绝。

沿着“民族团结进步路”驱车来到69岁的老额吉仁庆苏布德家时,她正拄着拐杖在大门口迎接大家,慈祥的笑容让人感到很温暖。

老人生活并不富裕,却省吃俭用30年,捐款十几万资助十几个孩子完成学业。这些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家里生活困难上不起学,无论是哪个民族,老额吉都一视同仁,全心付出。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找到了工作,其中有一个孩子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还夺得铁饼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些都让老额吉骄傲无比。

“我小时候没上过学,吃了很多苦,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好好上学,做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我还有一把力气,就要把捐资助学这件事做到底。各民族只有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帮助,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好。”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老额吉的家国情怀。

同心筑梦,用大爱书写民族团结和命运与共的故事,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如今,内蒙古各族人民正在营造凝心聚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浓厚氛围,为“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而不懈努力。(记者  郝雪莲  贺希格巴雅尔 阿拉坦敖都  朝波)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