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山更青,业更兴,民更富——看马鞍山村如何端好青山绿水“金饭碗”

走进马鞍山村,空气都是甜的。高山与密林相伴,绿水与深谷相随。微风拂来,房前屋后绿树摇曳,山间密林婆娑多姿。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马鞍山村考察调研。几年来,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马鞍山村的干部群众以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民族团结为契机,守青山护绿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挖掘生态潜力,夯实发展底色,走出了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兴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子。

8月23日,“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和马鞍山村,实地探访总书记走过的这个“绿色宝藏乡村”,听乡亲们讲述这4年的变迁,感受乡村发展振兴的勃勃生机。

马鞍山林场始建于1962年,地处燕山山脉七老图山脉东麓,是以管护为主的生态经营型林场,具有“塞外小黄山”美誉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林场管辖范围内。“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林场,带来了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各族林业职工的亲切关怀,更为林场发展注入强大红色动能。

马鞍山因山峰形似马鞍而得名

近年来,马鞍山林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林场时的重要嘱托,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以“党建红、生态绿、公安蓝、消防橙、产业金”为核心,建立共建共管共享长效机制,全力落实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目前,马鞍山林场天然林面积达到4.2万亩,人工林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86%,被评为“全国最佳林场”。

如今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早已成为马鞍山村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条。马鞍山林场场长初光明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干,记住守住青山就守住未来的同时,发挥林场良好生态资源优势,以林下经济作为突破口,努力做好原生态野生林下产品、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业、林副产品加工和森林康养旅游六篇林业经济文章。”

马鞍山村村口大片花海俯瞰图

马鞍山村村口种植的大片花海吸引当地村民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近年来马鞍山村里卖“红”了葡萄,做“旺”了山葡萄种植,形成了“葡萄+文旅”的产业发展路径。目前,该村山葡萄产业已发展到 3500 亩,引进了两家酿酒企业,实现了山葡萄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村里农家乐增加到16家,每家收入从11万元增加到平均25万元,同时成立了三色马鞍旅游有限公司,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6万元……原本不起眼的山葡萄,给马鞍山的村民“酿”出了美滋滋的好日子,也“串”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链。

当地酒产品

说起马鞍山村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到村民张国利家看看。张国利家有汉、满、蒙古3个民族,是一个四世同堂的“民族团结之家”。2019年7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张国利家,进厨房、看厕所,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张国利经常自豪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时,称赞我们家没有民族差异,其乐融融,是一个民族团结之家。”

张国利的家

马鞍山村有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群众聚居,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该村打造了“总书记考察路线红色教育路线”“3.8公里红色理论一条街”“民族之家汽车营地”“民族团结教育志愿服务站”等宣传教育平台,开发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学体验”“民族团结进步进家庭”等主题活动,大力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氛围。村民们都说,在我们村里,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奋斗,日子过得充实又幸福。

监制:李中锋

文字:许敬

摄影:王晓博

剪辑:王丽红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