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沙与产业的奇迹 ——西安交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达拉特旗开展沙产业调研纪实

感受时代脉动,聆听发展声音。2023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东达蒙古王集团,调研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落实与发展,感触民营企业发挥民营经济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与发展脉络。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与其在月球上找空间,不如在沙漠上做文章,要用广阔的思维看待沙漠,沙漠里蓄藏着上千亿元产值的大事业。”沙产业不以绿色画句号,通过系统运作经营管理沙漠资源,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才能真正发挥治沙工程的巨大价值。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福源泉种植基地、风水梁产业园区原生态沙漠、沙柳刨花板厂、鲜食玉米加工厂等地进行了观摩调研,了解东达蒙古王集团如何打造高质量产业链条,推进地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沙产业,实现生态与富民共赢。

治沙还柳——实践播种绿色

治沙工程,首要目标是促进绿化,改善沙漠环境。沙柳就属于内蒙古地区用于治理沙漠的重要植物,其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抗旱耐贫瘠,适宜的砍伐会促进沙柳生长。

实践调研期间,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原生态沙漠,这里的遍地黄沙与远处改造后的绿意盎然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治沙工程的生态价值。在达拉特旗福源泉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工刘新语的现场指导下,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一锹一锹挖开沙子植入希望的树苗,感受治沙人种植沙柳的过程。

经过近20年的治理,鄂尔多斯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和水土条件大为改善。达拉特旗风水梁镇通过飞机播种和井字种植沙柳后,植被覆盖率达到84.7%,生态快速恢复已成为不可逆的进程。“治理沙漠不以绿色为句号”,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队员们明白了治沙不能仅仅停留在植树种草阶段,更需要探索发展沙漠经济的新路径,如何转化利用绿化成果成为治沙者思考的关键问题。对此,东达蒙古王集团通过政企合作,富有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沙产业的解决方案,其中以玉米、刨花板为代表的产业链取得良好成效。

现场学习沙柳栽种要点

队员合作种植沙柳

社会实践团队种植沙柳

玉茭之变——挖掘生态财富

东达蒙古王集团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说:“将生态效益高效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循环沙产业经济链条的基础。”在种植防风林和沙柳等灌木后,将沙漠改造为良田变成了达拉特人的新追求。

在福源泉种植基地,连成一片的玉米地平坦广阔,与远处的天空相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达拉特人治沙的心血汗水,正在凝结成沉甸甸的生态财富。

随后,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鲜食玉米加工厂,调研参观速冻玉米生产的全流水线。从玉米入厂再到加工完成,该生产流程花费时间不到50分钟,全流程一体化的高效加工技术确保了鲜食玉米的营养与口感,并且有利于长期保存。鲜食玉米加工厂再将秸秆、废叶和残次品制成青储饲料,实现循环利用。

参观完玉米加工产业链,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玉米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将沙漠变良田,向沙漠要生态、向生态要绿色、向绿色要效益。

福源泉种植基地成片种植的玉米

福源泉种植基地一角

社会实践团队参观鲜食玉米加工厂

刨花工艺——探索循环发展

随着沙柳种植项目的不断扩大,往日的漫漫黄沙,如今也迎来了一丝的绿意。达拉特旗种植了大量沙柳,完善沙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就应当为当地大量平茬下来的沙柳找到出路。沙柳刨花板厂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发展契机。

社会实践团队了解到,制板生产线生产出的板材具有高密度、防水、防蛀、无工业异味等优良特性,是沙产业特色产品的代表。在调研采访时,东达林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国文说:“沙柳主干破碎后制成刨花板,细枝嫩芽用作农牧饲料,枯枝蛀枝燃烧后为生产环节供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末还可用于菌棒种植和生产有机肥,全程高效利用,实现‘零浪费’。”

作为沙产业链条的主要环节之一,沙柳刨花板厂对产业经济和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种植30万亩沙柳示范田的基础上,东达蒙古王集团依托收购站采用定点收购的形式,以点带面引导带动周边农牧民种植沙柳300万亩,进一步扩大沙柳林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相互促进。

社会实践团队参观沙柳刨花板厂

实践出真知,迎难需砺行。几十年来,无数治沙工作者不惧风沙、不求回报、不求功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投身于治沙事业。通过此次社会调查学习,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广大成员心怀热爱和责任,切实做到提升自我、拓展思维、增长才干,收获真知。大家纷纷表示,要肩负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精神,用智慧与力量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绿水青山”。(赵亮 诸之研)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