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人民财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筑牢洪涝灾害“防波堤”

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调节和利用自然界的水源,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兴建的各种工程。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加强北方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范应对能力。”财政部、水利部8月4日紧急下达京津冀水利救灾资金4.5亿元,8月10日再次下达中央水利救灾资金15.05亿元,支持受灾地区及时恢复水利工程防洪功能,切实保障防洪安全。

近期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当前汛期仍未过去,后期还有台风登陆、局地强降雨的可能,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立足眼前,应落实落细防汛抢险措施,严防发生次生灾害。着眼长远,应加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根本上防止洪涝灾害卷土重来。从江河湖泊堤坝、水库,到涵闸、泵站、河道工程等,完善水利工程有助于提升河道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北方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国家水网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加快黄河、海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推进黄河、海河等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对北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根据规划纲要部署,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达到1.76万个,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为历史同期最多,北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北方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也是补短板强弱项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七大流域基本形成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但有的流域洪水“蓄”“排”能力还不高,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部分堤防不达标。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地部分水利工程设施损毁严重。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为了灾后重建、设施修复,更是为了完善提升、应对风险。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尤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发生灾害性天气的频率增加,导致原先较少受洪涝影响的北方地区同样面临巨大风险。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势在必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利建设一失万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意识,加快建设。一方面,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投资需求高,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法,推动工程尽快开工。另一方面,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必须营造质量监督高压态势。今年上半年,水利部对全国在建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检查工程项目超过5000个,并严格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充分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近几年明显增大,全国上下对北方地区洪灾和水利工程加强建设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做好防大汛、抗大洪的充足准备,就能为抢大险、救大灾减轻压力。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快完善由河道及堤防、水库、分蓄洪区等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定能筑牢洪涝“防波堤”,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刘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