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垒起“金窝”孵“金蛋”——安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盛夏,科学岛静谧如常,偶闻几声蝉鸣。这是伸入安徽合肥董铺水库的一座“半岛”,本名唤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这座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密布着“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一批批“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如惊雷般从这里传来:“人造太阳”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稳态强磁场创造了相当于地球磁场90多万倍的磁场……

“目前,我们正在为‘人造太阳’设定新的科学任务,向1000秒高约束模式等更高更持久的目标发起挑战,同时加紧开展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关键部件预研,为实现中国聚变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站在熠熠生辉的“聚变合肥”标语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豪情万丈。另据他透露,大科学装置“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和“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建设也在加紧推进。

当前,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何以实现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华丽转身?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安徽,安徽竭尽所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他们所需的一切。“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关爱科学家的种子,在那时已悄然种下。”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此,安徽始终以最高的重视程度、最大的支持力度吸引大院大所、先进人才落户本土从事原始创新。当前,仅合肥就拥有省部级科研院所近200家。“安徽从不是最有钱的省份,却从来都是最舍得在科创上花钱的省份之一。”一直以来,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不断增加,已位列全国前十。

其实,曾经的安徽也诞生过很多“第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领先技术却没有形成一片领先产业。

垒起“金窝”还不够,还要孵化“金蛋”。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同时,安徽铆足了劲儿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发动全社会力量将大科学装置最新重大成果不断用于实际,走向市场、派上用场,也就是所谓的“沿途下蛋”机制。

“依托稳态强磁场装置,国内首个针对急性白血病的1类创新靶向药物应运而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中心与基础设施处负责人张寿彪介绍。此外,基于“人造太阳”的高精度太赫兹激光偏振干涉仪检测技术,相关研究人员成立了公司并成功研制出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太赫兹数字CT等多款高科技产品。如今在安徽,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已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大型活动等场合,安检仪运用精准“画像”的方式,可以迅速判断安检现场是否存在违禁物品,最高精度达到1毫米,1秒内完成检测,真正实现无辐射、无感知、无触摸、无停留的安检。

在一系列成果转化政策激励下,如今,这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直接和通过平台孵化企业超300家,遍布安徽全省,注册资本总额逾50亿元,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带动就业逾万人。

“重大科创成果问世,好似平地一声雷。然而原始创新却是一场沉默的长跑,安徽这一跑就是几十年,如今终于跑进了春天。”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 河)

[责任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