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让这颗“塞外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启示

俯瞰祖国版图,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向东奔涌而来,在祖国的正北方、在辽阔的脊背上,豪迈地书写了一个雄浑壮美的“几字弯”。“几字弯”的左上端,有一方热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这里山脉横亘、大河奔涌,沃野平畴、阡陌纵横,渠沟路林、密如织网,大桦背层林叠嶂、草原一望无垠、沙漠戈壁浩渺、湖泊星罗棋布;汇集了阴山、黄河、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套平原、乌梁素海、乌拉特草原、乌兰布和沙漠等“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种地貌形态。

乌梁素海位置图 动图来源于央视新闻

这里,就是卓尔不凡的风水宝地、天赋河套——巴彦淖(nào)尔。

巴彦淖尔多种地貌形态 马爱梅 邢皓 乌日更 李海涛 其格楚海/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

乌梁素海 胡东育 张桂林 王淑华 周鹏高/摄 2023年6月5日,正值第50个世界环境日。阴山举起欢迎的臂膀、河套平原涌动绿的春潮,乌梁素海芦苇摇曳、百鸟翔集、一碧万顷、斟满湛蓝。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乌梁素海考察调研,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并作出了重要指示。

这片海——乌梁素海素描

乌梁素海是个湖,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湖区整体呈半月形、形似一只活泼的海豚,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44万亩),是19世纪中叶受地质运动、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河迹湖。

乌梁素海位置图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乌梁素海早期只是面积很小的水洼,上世纪初水面达到1万亩,开始有了乌梁素海的名字(源于乌梁素村,蒙古语意为“红柳湖”,这与乌梁素海形成之初岸边长满红柳的自然形态有关,现在乌梁素海长满了芦苇,而红柳已很罕见)。

乌梁素海位置图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乌梁素海真正形成“俨然大泊”,是在1929年以后。当时义和渠改口通梢,恰遇黄河大水,往乌加河退水较多,乌梁素海面积开始扩大;1931年后,河套各大干渠相继通梢,渠口没有控制建筑,长年流水,均汇集到乌梁素海之中,加之退水入黄出口不畅,水面明显扩大,接着又连续两年洪水泛滥,冲毁堤坝,淹没十几个村庄(包括乌梁素村),至1935年扩大为20万亩;至1949年前后,水域南北长达55公里、东西最宽达25公里,面积近800平方公里,这是乌梁素海历史上的最大面积。

此后,由于大力发展灌溉和控制渠口进水,乌梁素海面积又逐渐趋于缩小。1953年、1956年和1965年,因黄河水枯,群众在乌梁素海周围几次围海造田,乌梁素海的面积先后缩小到80万亩、60万亩和37.8万亩。这期间经历了旱涝、大水漫灌、灌溉退水、决堤、水淹、“水来人走,水退人回”、时小时大的无序状态。

这个湖——乌梁素海的无限身价

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地球同一纬度最大湿地、“疣鼻天鹅的故乡”、黄河“几字弯”顶部的绿色长城,“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有无数的身份和美誉。她不仅是一个闻名遐迩的自然湖泊,更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疣鼻天鹅的故乡”乌梁素海 齐鸿雁/摄

河套灌区水利工程三盛公水利枢纽 杨晓军/摄

乌梁素海缘何如此重要?这要从河套灌区的灌排系统说起。

河套灌区灌排系统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河套灌区鸟瞰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河套灌区历史悠久,始于秦汉,中经北魏隋唐,成形于清末,兴盛发展于新中国。

小佘太秦长城 齐鸿雁/摄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据河套,修筑长城,置九原郡,迁3万户开垦河套,设置田官,以河引水,营田垦殖,史称“北假”营田。汉武帝时期置朔方郡、五原郡,征调十万人兴筑阴山南麓的长城,重兵守边;“募民徙朔方十万口”,移民实边;用工数万人开凿渠道,灌溉屯田,避免远途运输,就地解决军民口粮。北魏史载有“五原屯田”“通渠灌溉”和“枝渠东出”。唐朝河套地区属于关内道的丰州,也是黄河流域农田水利最发达的地区;咸应、永清、陵阳三渠,溉田数百顷至四千八百顷之多,岁收谷四十余万斛,边防永赖,士马饱腾。宋代战乱,渠系湮废,遂作牧场。清初有“春种秋回”的“雁行耕地”,后期有内地移民,放垦包租,开挖渠道,发展灌溉农业。

河套灌区灌溉体系雏形 来源大地理馆

清末,发家于河套的地商们纷纷集资兴修水利,有初开缠金渠(永济渠)的甄玉、魏羊,开挖老郭渠(通济渠)的郭大义,开挖长济渠的侯双珠、郑和以及开挖塔布渠的樊三喜、夏明堂、吉尔吉庆等。最有代表性的为河北邢台人王同春,陕西府谷人杨满仓、杨米仓兄弟等,他们相继来到河套,募资集股带领群工开凿了义和渠、沙河渠、刚济渠、丰济渠、杨家河等八大干渠,构成了河套灌区灌溉体系的雏形。2012年在央视一套等热播的39集电视剧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就是以河套近代开发史为主线,以王同春等为原型拍摄制作的,反映了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水利专家、“河神”王土地历尽艰辛引黄灌溉开垦河套,富庶一地、富甲一方的传奇人生。该剧获得第26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

《我叫王土地》剧照 来源于网络

三盛公水利枢纽 姚鑫/摄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333.5公里,占黄河内蒙古段的43.7%。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此前,河套灌区直接从黄河开数口引水,面临的问题很多:枯水时,大小渠口向黄河争水,高低强弱间,许多土地浇不上水,干旱歉收或绝收;水大时,洪水就会漫过渠堤,淹没大块良田沃土;用人力及草闸堵口难度很大,任由漫灌、积涝致盐碱化的灾害很大。“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耕地年年变,荒草长满田”一直是河套灌区的困扰。乌梁素海的水量丰枯、面积大小,也直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河套灌区灌排系统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套灌区十大干渠初步成形,直接从黄河多口引水产生的重大弊端,也亟待解决。

三盛公枢纽拦河坝合龙 图片来源于掌上巴彦淖尔

1958年至196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套灌区从黄河“一首制”引水的龙头工程—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完成,至此开启了河套灌区建成千万亩特大型灌区的新纪元!

三盛公水利枢纽 杨晓军/摄

巴彦淖尔人对于家乡的爱热切而深沉,对做好水利工程、福泽后辈子孙的信念也从未改变。

总干渠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开挖总干渠施工场景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开挖总干渠施工场景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1958年—1967年,巴彦淖尔历时10年开挖了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从黄河里引水的主要渠道,俗称“二黄河”),结束了河套灌区无坝多口自流引水的历史,有坝自流引水自主调节的“一首制”梦想成真!1965年—1975年,为解决灌区农田有灌无排、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巴彦淖尔充分利用黄河北河故道乌加河疏通开挖了200多公里的总排干沟,至此,乌加河作为灌区总退水的作用为人工开挖的总排干沟所取代。特别是1975年冬天,为了彻底根治土地盐碱化,巴彦淖尔动员15万人用两个月时间,全面扩建和疏通了总排干沟。

开挖总干渠施工场景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开挖总干渠和总排干沟,是巴彦淖尔人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历史壮举,是利用天寒地冻的农闲时间,在粮食、钢材、炸药等物资极端匮乏、机械设备简单几无的艰苦条件下,主要靠人工肩挑锹挖抬,用箩筐、扁担、小车、麻袋运输完成的。

总干渠第一分水枢纽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几十年的接续奋斗拼搏,历经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排配套、节水改造等4次大规模水利建设,河套灌区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三大历史跨越。河套灌区农田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成为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建成了包括三盛公水利枢纽、总干渠、总排干等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一首制”七级灌排体系;2019年,内蒙古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河套灌区功能性沙盘 胡东育/摄

从河套灌区示意图上看,起始于磴口三盛公拦河闸的总干渠由西向东几乎与黄河并行至河套平原的东端,总排干沿阴山脚下黄河北河故道乌加河,也由西至东端的乌梁素海并与黄河再次相连接。

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 胡东育/摄

灌域内七级灌溉系统:黄河—“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田地;七级排水系统:田地—“毛沟、农沟、斗沟、支沟、分干沟、干沟、总排干沟”—乌梁素海—黄河,渠系纵横,密如织网,灌排渠道达10.36万条,总长6.4万公里,形成了“引黄自流灌溉农田—农田排水到乌梁素海—乌梁素海调蓄净化后退入黄河”的完整水系,犹如人体的动脉与静脉,相辅相成,堪称完美。

河套灌区红圪卜排水站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有灌有排,粮食就来”成为地理课上描述河套的谚语。

这是人工和自然创造的奇迹,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时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

河套灌区 寇新焕/摄

伏秋大汛岁岁安澜,河套人民旱涝保丰收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粮食年产量60多亿斤,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塞上江南”。

乌梁素海 吕维平/摄

在河套灌区12条排水干沟中,9条干沟连接总排干沟,通过总排干沟汇入乌梁素海;3条干沟直接连通乌梁素海。农田退水进入乌梁素海后,再经过乌梁素海最南端的泄水工程——乌毛计闸退入黄河,乌梁素海成为河套灌区不可替代的排水承泄区。乌梁素海流域与黄河唇齿相连,接纳了灌区90%的农田排水,经各种沉水植物及浮游生物的降解净化后排入黄河,避免了农业污水直排黄河。由此,乌梁素海流域被比喻成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作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岸边湖和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年可调洪、分洪、蓄洪5亿立方米,可有效减轻包括内蒙古段在内的黄河中下游防凌防汛压力,成为内蒙古段及黄河中下游百年安澜的“重要保障区”。

河套灌区灌排系统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乌梁素海对巴彦淖尔、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都拥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她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种源库,也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乌梁素海主要承担四大功能:

•是河套灌区农业排水的承泄区,发挥排盐治碱、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是黄河汛期的分洪区,每年凌汛期和夏秋汛期通过调蓄乌梁素海湖区库容来调节黄河水位;

•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是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主要通道;

•是区域水生态系统的缓冲区,对阻挡西部沙漠东侵,调节局部区域气候条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点殇——乌梁素海的灰暗时刻

“乌梁素海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金黄金黄的大鲤鱼,惊动了呼市包头、临河陕坝、海勃湾乌达、石嘴山宁夏;十个轮轮大卡车一趟一趟地拉……”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首歌流传甚广,生动描绘了乌梁素海水清鱼美的场景。当时,乌梁素海每年产鱼500多万公斤,黄河鲤鱼占一半多。乌梁素海水域合44万亩,一半长满了芦苇,年产10万多吨,是造纸的好原料。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乌拉特前旗仅两家造纸企业上缴利税近亿元,约占全旗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从事造纸产业人员超过1万;全国有10多家造纸企业来乌梁素海设点抢收原料,芦苇价格曾涨到520元/吨;当时从事芦苇生产的职工每年冬天割两个月的芦苇,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那时,周边地区的姑娘都以嫁到乌梁素海渔场为荣,足以显现乌梁素海的丰饶富庶。

乌梁素海 胡东育/摄

诗歌、歌曲、散文、新闻,作家和记者妙笔生花,用种种方式盛赞着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 张和平/摄

后来,这些都发生了巨大的反差性变化。

“乌梁素海一定是出了问题。……从浑浊的水里起出空空的网具,望着黄藻疯长的乌梁素海两眼发呆。——鲤鱼没了,草鱼没了,鲶鱼没了,鲢鱼没了,胖头鱼没了,白条鱼没了……甚至连顽皮的泥鳅也少见了。摘掉网眼上的水草,甩了甩上面的水,然后把湿漉漉的散发着腥臭味儿的网具架到木杆上晒起来。”这是曾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乌梁素海》文中一段揪心的描述。记者笔下也用了“殇”等字眼,明珠般的乌梁素海甚至整个巴彦淖尔都一度忧心蒙尘。另外,两家造纸企业也因为苇浆造纸产生的废水始终无法达标排放,于2011年被彻底关停。

乌梁素海之殇引起了全国的重视和关注,甚至在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I文综地理部分,给出了分值为24分的一道题。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I文综地理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卷给出的答案大致为: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流入乌梁素海,造成其严重污染;当地工农业、城乡生活废水也排入该湖,加上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加重 ;针对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对乌梁素海造成的污染,要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应该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对湖区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同时还要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公开报道这样说: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区面积大幅缩减,鱼少了、鸟少了,“塞外明珠”失去了光彩。

乌梁素海流域的生态问题已日趋严重。本世纪初,中国、挪威、瑞典三国专家经联合调研后发出预警:如果不对乌梁素海加以治理和保护,40年内它可能会消失!

高考试卷给出了纸面上的理论性答案,而我们更要把它精准地写在实践的大地上。

这颗心——让乌梁素海重焕光彩

乌梁素海一直以来牵动了人们太多的关注,也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乌梁素海卫星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2019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表示:“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

乌梁素海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如何让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熠熠生辉?巴彦淖尔必须答好这张生态保护卷。

乌梁素海流域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2023年6月5日,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全面向总书记汇报了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有关情况。总书记问得很细,包括巴彦淖尔市的地形、乌梁素海上游以及乌兰布和如何治沙等,可以感受到总书记对乌梁素海的生态保护十分关心。

乌梁素海 周鹏高/摄

乌梁素海的统筹治理从2018年开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理念,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乌梁素海启动实施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强了对涉水工业企业的管理,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近几年,补水量在6亿立方米左右,目前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在乌梁素海的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开始大规模防沙治沙;在河套灌区开展“四控两化”,即控水、控药、控膜、控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在城镇和工业园区治理方面,建好污水治理厂,对已有的污水治理厂提标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在乌梁素海4个入水口,建设大小不等的人工湿地,水质得到自然改善后进入乌梁素海;湖区开展水道疏浚工程,在芦苇繁茂的地方开出水道,改善水动力,让水流动起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实施了湖底淤泥修复工程,对底泥进行原位修复。

清理乌梁素海水草 李志轩/摄

总书记非常关心渔民的生产生活。考察乌梁素海时,为总书记驾船的是来自乌梁素海实业公司海区管理大队的队长刘文斌,他的父辈是河北白洋淀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辗转来到乌梁素海。总书记与他进行了亲切交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文斌仍然十分激动:“总书记问我,老一辈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赶到这儿来?怎么知道乌梁素海的?我回答说,这儿是出名的鱼米之乡,人们口口相传,我们渔民都有打渔的手艺,到这儿能过好日子。”今天作为“渔二代”的他,不打鱼后加入了护海队,护鱼、护鸟、护环境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同样是渔民出身的何爱英3年前开始从事特色种植业,“湖区的芦苇打碎后做成菌棒,培育的木耳口感筋道,销量非常好。”何爱英的木耳产业做得红红火火,目前已经发展到4个木耳大棚,年收入可观。在乌梁素海驾驶游船做旅游业生意的姜德全是土生土长的乌梁素海人,对于这片“海”有着特别的记忆。他说:“小时候我们吃的是‘海水炖大鱼’,渴了就舀湖里的水喝,后来因种种原因水质变差了,通过这几年的治理,水又变清亮了。”

乌梁素海修复前后对比 动图来源于奔腾融媒

为了促进湖区生态自然修复,近年来乌梁素海实施了渔民上岸工程、实现退渔还湖;这是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创新之举,刘文斌、何爱英、姜德全是渔民上岸工程的受益者。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民们如今有了新岗位,收入更多了,日子更好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转变了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当地干部群众,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注入了持久动力。

芦苇都销往外地,运费、人工收割等成本高,但又必须割,不然烂在水里也成了污染。给芦苇找出路,就是给乌梁素海找出路,就是给这里的人找出路。

乌拉特前旗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乌拉特前旗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乌梁素海资源,培育发展菌类种植业,建设了15万立方米的芦苇刨花板生产项目、‘上马’了鱼类食品加工厂,文旅、康养等产业也在全面破题。”

乌梁素海 杨文致/摄

在乌梁素海栈道上,总书记还不时询问当地鸟类生存状况,特别是看到不远处有两只水鸟后,总书记饶有兴趣地询问是什么鸟,得到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是凤头鸊鷉”的回答时,总书记非常欣慰。

乌梁素海 齐鸿雁/摄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通过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整体V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目前,湖区有鱼类20余种,鸟类260多种,疣鼻天鹅由原来的200多只达到上千只,乌梁素海再次成为候鸟的天堂。今天,乌梁素海蓝天碧水,芦苇苍翠,波光潋滟,鸟飞鱼跃,胜景再现,重焕光彩。

考察乌梁素海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片初心,语重心长。

这方土——乌梁素海流域使命重大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因其位于汉王朝国都长安城(今西安市)的正北方(也正在这个“几字弯”顶部的左上端),因此取《诗经》中“城彼朔方”之意,管领有三封、朔方、临河、窳浑、沃野、临戎等十县。

俯瞰鸡鹿塞 齐鸿雁/摄

鸡鹿塞是朔方郡在阴山西部长城沿线的一处重要军事要塞,位于巴彦淖尔西部的磴口县西北。汉元帝竟宁元年春,王昭君携呼韩邪单于经由鸡鹿塞出塞时,汉王朝“又转边谷米鞴前后三万四千斛”(赠送边塞地方屯垦生产的粮食),约合今100余万公斤,可见当时朔方郡一带屯垦生产的繁荣。 

经考证,曾经“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兴旺富庶的三封、临戎、窳浑等地,正被鸡鹿塞脚下150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所覆盖着;而《水经注·河水》和《汉书·地理志》都明确记载位于朔方郡窳浑县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这十分浩淼的大泽,今也难觅踪影。沧海桑田变迁如是。

这次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先看乌梁素海,再到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走进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又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湖、田、林、水,总书记都走到看到。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就曾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地方,灌溉农业发展得很好。”总书记对这块“塞上江南”十分熟悉,“保护好这个地方,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2021年,也是在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总书记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2023年,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再次强调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巴彦淖尔多种地貌形态 胡东育 杨添顺 王鹏宇 其格楚海 张春华/摄

今天我们已把乌梁素海流域与河套灌区、与巴彦淖尔、与流经的黄河、与周边地区乃至“三北”,凝结成了一个概念,其间生态要素齐全,东部是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西部是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黄河,北部是阴山山脉和乌拉特草原。

巴彦淖尔多种地貌形态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依存、共融共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巴彦淖尔人不仅把这句话印在标牌上,也印刻在心间、实践在大地上。

遵循总书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深刻认识到问题表现在湖里、根子在岸上, 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城镇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山脉和草原治理、灌排渠系治理多管齐下,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重化工项目建设,山区、林区、田区、沙区、滩区,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湖区鱼草藻的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网格水道、生态补水全面出击。

乌梁素海 图片来源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2018年10月23日,“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以项目评审全国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批复;2019年4月16日项目正式开工;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其中的沙漠治理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同类工程之首,吹响了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修复“绿色实践”的号角。工程完工后,将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全力推动《“十四五”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项目实施和评估,安排重点项目13项,已完成6个项目建设,总投资35.8亿元,截至6月16日已累计完成投资27.2亿元。

乌梁素海 杨晓军/摄

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进程,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调控。通过回购渔船渔具、渔民培训、安置渔民参与乌梁素海环境管护等方式,减少渔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投放特定种类的鱼类实现乌梁素海鱼草藻的相对平衡,逐步实现以鱼治草、以鱼净水、以鱼控藻、黄苔爆发预警、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底泥生态的目标;深入推动乌梁素海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展生态旅游、芦苇资源加工业、生物科技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以产业收益破解生态治理投入难题;加大对乌梁素海生态修复与发展的科学研究力度。一系列举措为乌梁素海长期治理、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法和路径。

乌梁素海 杨晓军/摄

如今的巴彦淖尔立足独特资源禀赋,通过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走上更加完善、深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河套灌区 齐鸿雁/摄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河套灌区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被中国气象局认证为“黄金农业种植带”,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优质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无毛绒加工基地,以及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也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栏肉羊的养殖加工基地。河套小麦被誉为“五项全能”冠军小麦,巴彦淖尔被公认为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地之一;河套番茄番茄红素含量是国内其它产地的3倍~5倍;河套生产的向日葵产量占中国的三分之一,葵花籽籽粒大、饱满度好、籽粒均匀一致;特色籽仁、番茄制品、脱水蔬菜、草原肉羊等6大类、46种农产品远销10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13个RCEP缔约国,出口额占内蒙古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七成;区域公用品牌“天赋河套”,2018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2019年荣获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10项大奖,2020年获评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第一位等5项殊荣;河套灌区总干渠(俗称“二黄河”)获评全国 “最美家乡河”;2022年,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

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胡东育/摄

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记者 胡东育/摄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时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林场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继续做好。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乌梁素海 杨晓军/摄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乌梁素海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变得更加河清海晏、靓丽多姿”。市委书记贺伟华说。

150多万巴彦淖尔人肩负使命必将更加昂扬向上信心百倍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将乌梁素海流域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努力建设好这方美丽富饶、充满活力的热土。(巴彦淖尔日报)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