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抓好“前中后” 建好高标田

端牢中国碗,守好中国粮。作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政府紧抓“前中后”,细化准备、实施、管护工作,环环相扣、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4月,全旗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52万亩,其中,2019—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5万亩。

严抓项目前期,打造“量身定制”方案。达拉特旗为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基础。组建指挥体系。成立以旗分管领导任组长,各苏木镇镇长、旗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压实“专班负责、行业监管、乡镇协调、参建单位协同发力”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提早部署安排。提前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利用“冬闲期”开展项目设计招标,为来年工程“早动工”做足准备,避免招标时间过长耽误施工窗口期。编制“三进三出”。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等相关规范要求,科学合理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编制设计实行“三进三出”(即进实地勘测、再设计,进农户沟通、再修改设计,进实地核实、再确定设计),充分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符合生产需求。项目“量身定制”。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秉承“量身定制”原则,细化优化分类。黄灌区实行“大破大立”建设模式为主,即“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建设完成后重新分配经营),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重新布置灌排系统,达到排盐治碱、改良土壤、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的效果。井灌区大规模推广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工程措施,同时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节水效果;黄灌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浇灌施肥,实现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农药化肥,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旱作区针对沟壑丘陵地区特点,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4.2万亩,解决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加大资金配套。从2020年起,市、旗两级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将亩均投资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1500元,2022年提升到1800元,2023年提升到2800元,构建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引导项目区的受益农户“投工投劳”,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狠抓项目中期实施,确保进度质量两不误。实施流程作业。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五制”管理规定。根据任务完成时限,详细制定工作推进流程图,挂图作战,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实行日调度、周汇报、月总结,全程督导推进。实行包片到人。实行领导包联包片,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每个项目区至少有一位甲方负责人,联络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及时跟进整改,有力保障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实时兑付资金。为进一步激发参建企业的积极性,及时按照工程进度兑付项目资金,确保施工现场人、机、设备同步作业。

常抓项目建后管护,转变经营发挥效益。明确管护责任。项目建设后及时和乡镇签订移交接管协议,落实乡、村的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配套管护资金。财政根据任务面积、绩效评价等综合下达管护资金,用于项目日常维护,实现“专款专用”。转变经营模式。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为“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奠定基础,有利于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参与,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提高农户收益、优化建后管护。项目实施后,在王爱召镇大淖村、昭君镇四村、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等地区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全旗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逐年上升,实现了促进小农户分散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达拉特旗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农业新格局,达到农业“四控、三增、两减、一统一”的综合效益,即控水控肥控药控膜,耕地质量提升、有效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减少人工、减少时间,统一规模化经营。井灌区亩均用水从350立方降至220立方,亩均新增粮食产量约100公斤;黄灌区斗渠行水期缩短3-5天,亩均用水从400立方降低至300立方(含冬灌),亩均新增粮食产量大约140公斤。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