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走在“无人区”里的青年们

这个平均年龄34岁的武器装备研发青年群体来自装备研究所无人装备研发团队。这支由22人组成的团队,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0%。在不久前,他们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中标某装备项目,该项目竞标成功是公司的新突破,标志着公司武器装备科研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公司武器装备研发地位。

“无人区”的探路者

武器装备研发仿佛是在 “无人区”里探路,无人装备研发更是“无人区”中的“极度危险区”,刘亚军就是这群在极度危险区“探路者”中的“领头羊”。

刘亚军和同事们需要瞄准新技术、新领域,为新产品研制做前期理论准备和可行性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新”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未知数,为了完成一个新项目,这群“探路者”的“工位”是流动的。

前期,他们系统学习、调研新的技术原理,业内顶尖技术在哪里,他们就学习到哪里。方案研究阶段,他们在办公室里思索提炼,打通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品试制阶段,他们“泡”在车间里打磨工艺方案。产品试验阶段,他们的工作地点又转移到了试验现场。

每个新项目的研制过程工作难度大、时间压力大,也正因为如此,装备研究所成了最能锻炼年轻科研人员的地方。他们忍住了孤独,承受了失败,吞下了铺天盖地的质疑,他们每个人都飞速成长起来。

27岁的朱康志刚一入职,就开始深度参与项目攻关,开启了“极限挑战”模式,不知多少人的冷嘲热讽、多少次的修改与再修改,让在他成长道路上一步步走得异常扎实。

31岁的郑利华,脱下了女人应有的娇嫩外衣,披上了无人技术探路者的战衣,无数次的争论、查阅资料、修改方案,再争论、再查阅、再修改,她背后咽下了多少委屈的泪水,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

接受“0”的勇气

让想法变成设计、再变成产品,还要面临着很多预想之外的问题。

刚结完婚还没来得及休婚假,王斌就被喊回了单位,看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设计的方案出现了大问题,要重新设计!”

“重新设计”,意味着之前的方案出了问题,需要推倒重来,此前无数个日夜苦熬做出来的方案变成了一堆废纸,需要全面检查方案实施整个过程,排查出问题所在,这也是保证下一次研制成功的关键环节。

“方案推倒重来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更何况,我们的设计方案就是在不断的否定再否定中逐步完善的。”

当然,研发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失败,学会在失败中调整状态,是他们的必修课。

重拾信心,重新出发。和此前的无数次一样,王斌再次和同事从“零”开始。

他一头扎进样机调试、方案优化设计中去,一干就是两个月没有回家。

那段时间,他们一有灵感就跑到会议室里头脑风暴,设计理念在观点激荡中迅速升级迭代。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中,他们做出的产品越来越漂亮。

藏在数字、公式里的军工情怀

今年,是28岁的马毓泽加入装备研究所的第二年。求学时期,他选择机械工程是因为兴趣,博士毕业时,他心中理想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要去一个能‘干大事’的地方!”

出于对人民兵工事业的热爱,已经收到外企录用通知的马毓泽,依旧参加了公司的招聘,他跟面试的负责人一聊就是两个小时。

加入项目团队后,他主要从事理论计算与分析验证工作。对于这些理工科背景的年轻人而言,普通人眼中枯燥乏味的数字和公式,在他们眼中是吸引人的宝藏。

“这些数字、公式,令我着迷”,这是独属于他们的快乐与成就感。

人民兵工精神、强军首责这几个词汇,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并不虚无缥缈,这份情怀就藏在他们每天计算的数字,打磨的公式和技术细节里。

近年来,进入所里工作的年轻人,性格、教育背景等都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内心都涌动着对人民兵工事业的热血。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我选择了兵器行业作为终生的事业,公司为我提供了挥洒青春和汗水的舞台!我就希望能看到自己设计出的产品变成战场上的利剑!”他的这句话代表了大多数奔赴军工科研岗位的年轻人的心声。(杨燕玲    刘亚军)

[责任编辑:郭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