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总书记与河套人民的深情相约

源起

时光回溯到两年多前的春天。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来自内蒙古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了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

“总书记说,有机会一定到河套灌区看一看,看看灌区老百姓的生活,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咱们老百姓,我们感觉到特别温暖。”总书记的惦念令代表们深受感动,也令河套人民倍感振奋。

那年春天,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一个小村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永丰村,村民们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向总书记发出了邀请:“我们诚挚地邀请总书记来做客,看看我们的大棚,看看我们的好日子。”

“没想到总书记真的来了!”

看到总书记6月5日至6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的新闻,永丰村的村民们感到非常激动、特别开心。

浓浓牵挂,温暖人心。

永丰村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那片湖清了

“这几天,我不停地与大家分享见到总书记时的一幕幕场景,嗓子都讲哑了!”

6月9日下午,在天蓝水碧、水鸟翔集的乌梁素海岸边,乌梁素海实业公司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再次回想起4天前那个难忘的下午,依然心潮澎湃。那天,在这里开了20年船的他,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乘客”——习近平总书记。

“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6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他始终惦念于心的这片“海”。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考察期间,总书记登上了我所开的船,当船行驶到湖心位置时,他走出船舱来到二楼平台驻足察看。当时,我的手稳稳握住方向盘,眼睛紧紧盯着航道,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刘文斌回忆。

“临下船时,总书记主动与我打招呼。我告诉总书记,我是个‘渔二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如今我和许多曾经的渔民已经转行从事起旅游等行业。” 刘文斌介绍,“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渔民的生活,得知渔民们有了新的岗位,生活越来越好时,他欣慰地说:‘很好’。”

夏日里的乌梁素海天蓝水碧。

20世纪90年代开始,乌梁素海出现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近年来,通过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整体V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了解了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了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总书记提出了期待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对“一湖两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8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

6月8日上午,总书记在呼和浩特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又一次强调,“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

言之谆谆,期待殷殷。

近年来,内蒙古全力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工作,把做好“一湖两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从“治湖泊”转向“治流域”,“一湖两海”水质指标总体向好。2022年,内蒙古加大生态治理和补水力度,为区内“一湖两海”及生态脆弱区累计实施生态补水19.5亿立方米,重点湖泊水域面积维持在合理区间,水质持续改善。

“我是从广州飞过来的,乌梁素海好漂亮哦!令我心情大好!”

“我们是从北京自驾过来的,这里风景真不错,必须推荐朋友和亲戚们都来看看。”

……

这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到乌梁素海“打卡”,感受这颗“塞外明珠”的魅力与风采。

望着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乌梁素海,刘文斌表示:“我从小在这长大,见证了乌梁素海从污染到治理的全过程。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世世代代保护好这片‘海’!”

那片田沃了

进入6月,内蒙古河套灌区90多万亩小麦陆续抽穗拔节,进入关键生长期。再过一段时间,这片希望的田野将泛起丰收的金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河套灌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在2019年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他强调:“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看完“湖”,去看“田”。6月5日下午,离开乌梁素海后,总书记来到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

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小麦套种辣椒示范田,总书记仔细察看小麦、辣椒长势,向现场农技人员询问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

回忆起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刘俊记忆犹新:“总书记对农业很关注、很了解,他详细询问了小麦亩产多少,辣椒的市场如何,小麦套种辣椒收益能达到多少,与大家细算起增收账。”

“我向总书记汇报,我们应用了北斗导航自动耕种、智能灌溉等新技术,小麦套种辣椒的种植模式每亩能增收2000元,收益能达到3300元。”刘俊表示,“总书记听后特别高兴,他对土地、对农民非常关心。”

总书记为示范园区的发展指明方向:“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被誉为“塞外粮仓”的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现已形成完整的7级灌排体系。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为引黄输水大动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如一条条金色绸带,指引着黄河水润泽河套大地。

6月6日上午,总书记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结合沙盘、屏幕,听取当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河套灌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等情况介绍。

“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总书记感慨。

放眼未来的建设,他叮嘱大家:“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2019-2022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19万亩,2023年建设面积93万亩。2023年入选国家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名单。

巴彦淖尔市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

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力量,内蒙古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降水耗”为目标,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加快解决河套灌区大水漫灌问题,尽快见真章。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努力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那片林绿了

从荒芜沙地到林草葱郁,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的3.9万亩人工绿海,源自三代人的接力奋斗。

6月6日上午,总书记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他听取内蒙古“三北”工程建设和林场治沙造林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

“走进林场深处,望着扎根沙地的草木,我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杨柴、紫穗槐、杨树、柳树等树种的生活习性。总书记上前轻轻地摸了摸紫穗槐的花穗和杨柴的枝条。”巴彦淖尔市委常委、临河区委书记赵峻岭回忆。

赵峻岭说:“总书记特别关注节水抗旱防沙的树种,特别关心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情况。总书记勉励我们,林场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继续做好。”

1960年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刚建场时,环境恶劣,到处都是沙滩、荒滩、碱滩、草滩。自1978年起,该林场大力治理耕地盐碱化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目前,林场土地面积5.2万亩,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累计植树430万株。林场及周边乡镇大量的荒滩碱地被改造成了林地、耕地,土地沙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对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总书记十分关心;对内蒙古的一草一木,总书记充满感情。

2019年7月,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考察时,总书记顶着烈日,沿着崎岖的护林小道走进林区,察看林木长势,同正在劳作的护林员们交流。他勉励大家:“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嘱托言犹在耳,关怀温暖在心。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职工在林间作业。

时隔不到4年,再次走入内蒙古的林场,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是内蒙古治沙造林的一个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2022年,内蒙古完成造林474万亩,居全国前列;完成种草1716万亩、防沙治沙750万亩,均居全国第一。

6月6日下午,在巴彦淖尔市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内蒙古将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希冀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乌梁素海景区入口处的展板上,15个大字格外醒目。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期间,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也是乌梁素海一以贯之的综合治理理念。

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黄与绿的交锋、人与沙的拉锯未曾间断。

6月8日,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签订联合共建治沙示范林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图把国营新华林场建设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林场。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北斗导航系统、灌溉水量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持续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插上“智慧翅膀”。

在永丰村的万亩辣椒示范园区,村民们正忙碌着种植辣椒,期待着新的丰年。这些辣椒苗来自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产业园自主选育的“天赋红一号”和“天赋红二号”新品种。巴彦淖尔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辣椒产业,引导农民由零散种植向大面积种植发展,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

双向奔赴、心心相连,村民们想对总书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红红火火!”

这是永丰村村民的心声,这是河套人民的心声,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声。

报道团队: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孙一帆 许晓岚 于涛 薛来 李卓 孟和朝鲁 程英军 白丹 柴思源 冯雪玉 怀特乌勒斯 图古斯毕力格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