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把生态修复的论文写在大地上

陈翔 蒙草集团草原生态系统 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托“乡土种源”及“数字导航”因地制宜实施可持续、精准的生态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不同环境的生态问题均需统筹考虑、因地施策。为了更精准地修复生态,我们建立生态大数据平台,分析“水、土、气、植、动、微”等生态数据,像“做体检、开药方”一样为生态修复、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决策及监管服务等。以敕勒川草原治理为例,该项目生态修复的起点就是结合科研人员实地调研、采样、分析,运用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调取生态数据,科学制定出“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综合治理方案。

为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退耕地等生态修复中存在的技术难点,机械、材料短板,重点研发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模式,为大面积荒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提供适宜、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植物。在多年的生态修复实践中,我们围绕荒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抗旱、耐寒、耐风沙等荒漠植物应用特性,在内蒙古、陕西、西藏、青海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专项种业研究院,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6万份、标本15万份、土壤150万份,保障了防沙治沙有种可用、有种适用。

生态修复不能各管一摊,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以扎赉诺尔露天矿生态修复为例,该矿区历经百年开采,一度面临土壤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矿区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等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修复过程涉及地质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配合,必须系统治理。在全局思维的统筹指导下,土壤改良、植物给水、边坡修复、植物配植等一个个难题被逐个击破,发挥出了“1+1>2”的效果。生态修复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动物来这里栖息繁衍,逐步形成了稳定、平衡的生态群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在植物保护繁育、退化沙化草原修复、打草场提质增效、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生态牧场建设、采矿区植被恢复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集成示范,把生态修复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保护草原生态、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