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典型案例】灌溉得力 增产有方 高标准农田压实“丰产粮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把好建设关,重建重管,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通辽市耕地面积320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区之首,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近年来,通辽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12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07万亩,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以上,带动实现粮食大幅增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也加快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步伐。

坚持集中连片  形成规模优势  

以旗县为单位,打破乡村界限,统一规划项目地块,推动整镇整村实施,重点围绕基本农田和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安排落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集中连片推进。目前,全市已建成开鲁县50万亩、科左后旗40万亩、科尔沁区20万亩集中连片区。推行集中连片的建设模式实现了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田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大型机械集中作业、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新技术集成推广。目前项目区全面推行“一增四改”(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改匀垄种植为大小垄种植)、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农艺、农技、农机集成,良种、良法、良田配套。

坚持高效节水 实现共赢多赢  

近年来,通辽市创新推广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五省”,即在低压管灌的基础上每亩可节约用水100立方米以上,省水36%、省电36%、省时47%、省地8%、省工33%。“四减”,减少了肥料养分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10至15个百分点;实现精准用药、定向施药、减少药量,降低病虫害发生;与膜下滴灌相比,亩均减少地膜用量3.5公斤;减成本方面,浅埋滴灌通过井电双控、药肥双节,提高了效率,实现了节本增效。“三增”,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140元以上,项目区年增收12亿元以上,经济效益大幅增加。“两促进”,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提升了组织化程度,促使大量的农民从耕地上走出来,参与其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收入水平;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了生产效益,推进了农业深度转型发展。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下降趋势,带动全市生态环境整体性好转,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

坚持建管并重 强化后续管护  

多年来,各地主要采用“井长制”管护模式对项目区进行管理,在受益群众中选取责任心强、会操心的人当“井长”,项目建成后管护权承包给井长,由井长统一管理和维护。管理经费按照“以电折水”的方法,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承包合同中约定价格,通过电费方式向农户收取。同时,通辽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通辽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坚持社会化服务 促进群众增收  

项目建成后,各地大力发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利用方式,提高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规模,不仅保证了高标准农田能够长效发挥作用,而且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在购买滴灌带、化肥等生产资料方面,可以为全村农户节支7.3万元,户均节支200元,每亩节约成本30元;在生产过程中,每亩粮食增产500斤左右,户均增收0.6万元。同时,解放了部分劳动力,每人每年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以上,养殖收入1.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4.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达到20万元。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