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甩开膀子加油干】推广密植高产玉米 设立多点联合实验 通辽百万农牧民受益农业高新技术

4月24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村“玉米单产提升暨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播种观摩大会现场,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王克如教授就玉米密植高产流程、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和玉米品种的选择与播种时的株行距配置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后,大田玉米机械化播种作业开始实操。至此,通辽市春玉米大田播种经过精心准备正式拉开大幕。

通辽市地处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全市近180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有90%是黄玉米,年产玉米稳定在80亿公斤左右。2018年,“通辽黄玉米”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经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审,“通辽黄玉米”品牌价值达到301.6亿元。

近年来,通辽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不断探索创新,在寻求破解玉米增产增效瓶颈上下足功夫,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通辽粮”。

合理密植是目前国内外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2019年,通辽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协议,30名专家及博士硕士组成的研究团队进驻通辽并与该市农业主管部门紧密合作,构建起了“政府+科研+推广部门+企业+合作社”的玉米产业技术研发推广新模式,并针对区域生态特点与生产问题,开展东北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集成。通过设立多点联合实验,建立高标准示范田,在玉米生产关键环节开设田间课堂,进行技术攻关,集成示范。2020年,在科尔沁区汇民盛丰合作社建立的20亩示范田,通过测产平均亩产达到1234.88公斤,创下了东北玉米全程机械化规模种植高产新纪录。

2022年,通辽市印发《通辽市2022年节水增粮行动方案》,将推广“密植高产”技术作为主要内容,各类农业项目优先向节水增量倾斜,在大面积上下功夫,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玉米“密植高产”万亩片4个、千亩示范区20个,把示范基地面积扩大到100万亩,辐射带动了全市300万亩土地实施该技术,推动玉米产量大幅提高,增产近5亿公斤。通过实测,奈曼旗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1.25万亩玉米,平均单产1043.65公斤;科左中旗舍伯吐镇敖本台村1万亩玉米,平均单产1065.61公斤;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1.35万亩玉米,平均单产1087.93公斤,三次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1227.58公斤,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新纪录。

为了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通辽市连续组织开展了冬季师资培训、春季巡回指导、秋收后专家调研、关键季现场观摩演示,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多点多地全面开展,千方百计扩大技术覆盖面,受益广大农牧户。去年以来,通辽市农牧部门与中国农科院等联合培训师资230人,组织专家逐旗县巡回培训2轮,主产旗县调研一轮,开展观摩活动26场次,旗县直接培训到镇到村到户,线上线下培训农牧民102万人次。新的技术模式因其高产、节本、减损等优势,很快得到合作社、种粮大户及广大农户的认可。2023年,通辽市计划将“密植高产”技术示范面积扩大到233万亩,辐射带动500万亩。

科尔沁区清河镇新仓嘎查种粮大户赵宏诚去年种植“密植高产”玉米4000亩,平均单产达到1023.5公斤,因籽粒的含水量少,深受收粮企业的欢迎,潮粮也卖到了1.2元每斤。从去年入冬开始,赵宏诚就着手今年的准备工作了,把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万亩。他说:“每次跟专家们交流,都会发现自己不少技术方面的欠缺和执行力方面的不足,专家就是咱农民的靠山,有他们把脉指导,我们就有增产增收的信心!”(记者  郭洪申)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