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生有涯,读无尽

■胡颖

有人说:春天正是读书天。或许,任何时候都可能是,只要自己愿意,展卷阅读可以是四季皆宜的生活方式之一。

我喜欢将三种类型不同的书间隔读,每天只读其中一个章节,不着急要一口气读完。同时读三本书,每天就有三个不同的人和自己对话。恰好三人分别是90后、70后、50后,在他们的书里看见了不同的人世间。青年的锐气,构思的奇丽大胆、题材的意料之外;中年的不卑不亢、平易稳健;老年的豁达辽阔、平静安然,都在书里,在他们构筑的文字世界里。人自己的经历毕竟有限,倘若读得进去书,仿佛自己的经历也丰富了几分。美国作家帕梅拉·保罗说:“它可以不是一本伟大的书,只要是在合适的时间读到的合适的书,它就会打开某些东西,或者让你在新事物面前敞开自己,再或者逼迫你重新审视人生。阅读一本书能给你带来持续、沉浸的体验,这是最好的综艺或电影所不能做到的。这些加在一起可以改变一个人。”

改变什么呢?

明白有些书埋伏在中年等我。等我心静,去了浮躁攀比之气,再来阅读,别无他念。年少时读不懂的书不是书不好,是自己的阅历与智识还未抵达,隔得太远,只能踏踏实实地先读浅切。所以不再勉强,读得懂的先读,读不懂的再放放。

明白无论读与不读,人类的精神世界每天都在向前推进。柴米油盐的日常,生老病死的无常,中间倘若“有常”,我愿意是读书。或许读书的时间确实是自己的,而且是可控的。没有整块的时间,就零星读,只要翻开。跳着读、挑着读、读序、读后记,先读最感兴趣的,没有什么章法。翻开的好处在于精华已浏览一遍,对书的全貌有了大体印象,为以后的精读、细读打了底。一本书是否值得放进书柜,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太容易读的书读完再翻开的机率甚小,有些有疑惑的书往往会经常打开,阅读处的疑惑有时在一读再读中解决,有时读到旁的书,作者的观点与视角像引子,牵着你思考,疑惑释然。书卷似故人,总在无声处送来慰藉。

只是阅读,全无笔墨,总觉缺少什么。随手记下笔记,作者写得好,自己读着也觉受益匪浅。语言、结构、表达,每一位写作者都迥然不同,读着他们的文字,仿佛看到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人借了文字的魂将世间万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是还有一双眼睛吧!一双看向俗世,一双看进肌理——将生活的褶皱摊开、熨平,为读者呈现一个旷达辽阔的世界。读的过程,让我了解思想的深邃、逻辑的严密、历史的正面与侧面、文学的优美,在书里读进“我”又读出“我”,也让自己知道“我”的渺小与局限。或许这才是读书的意义——看见此时众生,也愈来愈明晰自己的来路与归途。

母亲问我:“读了那么多,能记住多少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尽所能去读。读书明理,践行知真。两者共同发力,或可知“善”的内涵,而“美”就在一书一页默读涵咏之间了吧。

生有涯,读无尽。

[责任编辑:孙丽荣]